根據路透社1月31日的報導,中國主要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正在巴西東北部巴伊亞(Bahia)州卡馬卡里(CAMAÇARI)建造一座新工廠。而從中國大陸遠道而去從事建築工作的工人以每10小時輪班的制度工作,其工資約為 70 美元。這個工資是中國許多地區平均時薪的兩倍多。對許多人來說,這種工資條件是許多中國勞工簽署合約的一個簡單理由。
但是,這卻是一個“像奴隸般的環境”,是一個要離開是很困難的嚴酷的工作場所。
在巴西,被比亞迪的分包商錦江建設所僱用的中國工人不僅護照被沒收,而且大部分的工資都直接匯到中國去存入,要經過工作六個月之後才能收到這筆錢。路透社對於合約的內容經過確認之後,得知了此一情況。
去年12月,163名中國工人從巴西勞工當局所說的「奴隸般的環境」中獲救。巴西進入現場調查的人員和中國法律專家作證說:其中一名男子的僱傭契約包含了違反巴西和中國勞動法的條款。
依據這份契約,錦江建設還有權限可以單方面延長勞動合約六個月,並對於在生活區域內打架、不穿襯衫遊蕩等的行為處以200元罰款。
紐約大學法學院研究員兼律師亞倫‧哈雷瓜(Aaron Halegua)表示,許多合約條款都是強迫勞動的典型例子。
哈雷瓜曾為了中國勞工而在美國屬地北馬里亞納群島成功起訴雇主,並獲得賠償。
為比亞迪承包其在中國大陸建廠的錦江建設聲稱:巴西當局的觀點與事實不符,這是因為語言翻譯而產生誤解的結果。
該公司在去年12月發表的聲明中表示,有關錦江建設僱用的工人被「奴役」和「被拯救出來」的觀點完全沒有根據。
比亞迪巴西高級副總裁(senior vice president)亞歷山大·巴爾迪 (Alexandre Baldy) 告訴路透社說:直到去年 11 月巴西媒體首次報道這一個問題之前,比亞迪並不知道有任何違法的行為,他並解釋說,該公司於收到這個報導之後,就這件事情詢問錦江建設。
根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巴爾迪先生和比亞迪巴西總裁泰勒·李(Tyler Li)於去年12月2日會見了盧拉(Luiz Inacio Lula)總統,當時兩人告訴盧拉先生,比亞迪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對於被要求評論一事,巴西總統辦公室沒有加以回應。
兩週之後,巴西勞工部門現場調查發現,比亞迪工廠的建築工人被塞進沒有寢具的宿舍。三十一人睡在只有一個廁所的宿舍裡,地板上堆滿了食物和個人物品,調查人員稱這種情況是「傷害人性尊嚴的環境」。
巴爾迪為自己辯護稱,他在與盧拉會面時並不了解錦江建設的勞動合約的細節,他並告訴路透社,正在採取措施「防止這種情況再次發生」。經過現場的檢查,比亞迪也終止了與錦江建設的承包契約。
巴西勞工當局沒有提出證據顯示比亞迪知道違法的行為。但該勞檢單位的負責人認定,比亞迪對工廠施工現場的承包商的行為負有「直接的責任」。
二、巴西人對創造就業機會的擔憂
2023年底,比亞迪同意接手福特汽車有限公司經營了20年的卡馬卡里工廠的設施,並投入大量資金要建設新的電動車廠。
福特在2021年結束在巴西的生產時,裁員了大約5000人,但在比亞迪大規模投資的消息傳出後,人們期待在州的失業率約為10%的情況下,中國的公司能創造福特的兩倍的就業機會。
比亞迪在給路透社的聲明中表示,一旦工廠全面投產,該公司決意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但是,該公司從中國引進建築工人的決定引起了當地工會幹部的質疑,質疑該公司是否會遵守承諾。
工會有關的人士告訴路透社說,數百名中國工人仍在工廠建築工地與巴西工人一起工作。巴西工人也抱怨缺乏飲用水等違反工作場所的標準。
比亞迪向路透社提供了可供工人使用的新宿舍和自助餐廳的圖片。儘管如此,工會決定起訴比亞迪和錦江建設過去的違法行為。
作者:張正修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巴西巴伊亞州勞工檢察官辦公室近日表示,在一家當地的中國電動汽車生產商比亞迪的工廠工地,發現了 163 名中國工人。這些工人生活環境與條件極為惡劣,如同奴隸般被奴役。(示意圖) 圖 : 翻攝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