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投票第21案「核三重啟」23日投票不通過,儘管同意票佔全票數逾七成,但總投票率卻不到三成。對此,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簡稱「綠盟」)表示,這場公投如同「荒謬的政治秀」,儘管擁核方稱公投同意票代表「七成民意」,但投票率低下「根本沒有代表性」、「為什麼要浪費11億製造鬧劇」。

綠盟表示,這場由擁核方強推、耗費高達11億公帑的公投,完全是一場沒有實質意義的政治鬧劇。這不是一次有意義的能源政策辯論,而是藍白陣營用來操弄政黨惡鬥的工具。他們明知公投主文設計成「必須主管機關確認安全無虞後才能重啟」,即使通過,也無法跳過專業審查,更不可能保證核三能繼續運轉。結果就是花了11億,只換來一場荒謬的政治秀。

延燒焦點:核三公投遭否決!全台投票率低 周軒酸「沒有贏家、輸家只有一個」

綠盟批評,擁核方宣稱公投同意票代表「七成民意」,卻刻意忽視投票率不到三成這個關鍵事實。真正的「七成民意」,是沒有出來投票的七成民眾。這樣的投票結果,根本沒有代表性。

綠盟指出,雖然此次公投同意票佔多數,但背後推動的其實是核電相關的錯誤資訊滿天飛。例如,擁核方聲稱沒有核電就會缺電、電價一定上漲。但事實上,台灣非核至今三個多月,電力供應無虞,電價上漲更與淘汰核能無關。最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公布的能源民調中,仍有17%的國人誤以為核能是台灣的主要發電方式。這樣的錯誤認知,直接影響了部分選民對公投的理解,也凸顯社會對能源結構的資訊落差。

綠盟提到,投票最後結果十分清楚,對於高度政治對立的核三公投,多數人民根本不買帳,甚至以不投票代表不滿。投票率不到三成,就是對這場假公投最強烈的否定。這 11 億浪費掉的不是一串數字,而是全民的納稅錢與民主的耐心。

本次公投被認定為「複決重大政策」提案。核三廠已在今年 5 月正式除役停機,依照法律規定,若要改變政策,必須公投通過才有法律效力。如今公投依法未通過,仍應依照除役程序推進。核電廠除役需要長達 25 年,其間依然存在污染與輻射外洩的風險,需要長期監督,同時核廢處置也必須及早規劃與選址。

綠盟指出,在公投結束後,賴政府宣布台電將啟動老舊核電機組的安全檢查。其實,早在《核管法》修法之前,公民團體就已呼籲政府應比照國際最嚴格標準,提出完整的核電安全分析與地質風險評估,向社會公開核電重啟的風險與成本。這樣的調查與資訊釐清,確實有助於回應社會疑慮。

綠盟強調,必須說清楚的是:安檢不等於推動重啟。在公投已被否決的前提下,安全檢查的目的是確認除役核電廠的風險,並保障社會安全,而不是替重啟鋪路。不該再讓台灣社會為空洞的「安全無虞」這類政治口號,繼續浪費數年時間爭吵不休?「所以我們堅決反對政府未來再度推動核電重啟。」

真正的能源挑戰,是如何提升再生能源比例、強化電網韌性,而不是繼續沉迷在過時又危險的核能幻影。「這場公投留下的結論,就是——擁核方欠全民一個交代:為什麼要浪費11億製造這場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