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核三廠二號機自今年5月17日執照到期停機後,「核電歸零」至今,我們沒有缺電,備轉容量每天也都在6%以上,這證明非核能源政策是實際可行的。然而,擁核陣營與立場偏頗的媒體仍是造謠「以肺發電」大肆抨擊政府「非核家園」政策致使台灣火力發電大幅增加,致生空污,未能減碳。
事實上,台灣的核電發電度數從2011年的421億度降低至2023年的178億度(大約減少58%),而這段期間以天然氣發電取代燃煤發電,減少舊型燃煤機組的使用,再加上改善空污防制設備,確實有效降低空污。就台電火力電廠空污排放總量而言,從2011年最高的10.9萬公噸,歷經多元措施努力,2023年已降至3.7萬公噸(減幅達66%)。
目前台灣各分區也都積極推動非核能源轉型,以「減煤、增氣、展綠」為發展方向,使能兼顧穩定供電、淨零排放及環品改善。因此,2016年至2023年台電火力電廠空污排放總量已降至52萬公噸,相比2008年至2015年的80萬公噸,已減少35%。儘管如此,得來不易的些許減碳成果,因為總用電量的增加而被抵銷,使得2023年的電力排碳係數(0.494公斤CO2/度)幾乎與前一年相同,但相比2015年的0.525公斤CO2/度已然下降6%。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碳排放量的大幅削減,主要是由於總能源用量減少以及卓然的再生能源發展(2023年風力發電占比已提升至26%),也與核電的使用無關(1998年時的核能占比26%,2023年已降至13%)。
綜言之,請社會大眾莫再陷入擁核勢力所散播「以肺發電」的迷思。由於台灣半導體業與AI發展的用電需求日增,若要有效降低空污與電力排碳係數,首要之務就是積極發展低碳、零碳的各式再生能源與節約能源。而在極大化綠能發電尚未能達標時,以天然氣減煤來做為橋接能源,使能務實因應減碳的要求仍是有其必要性。
因此,台灣人民別走回頭路。「走對的路,一直走。做對的事,持續做」。唯有如此,才能兼顧減碳及空污改善,確保台灣非核能源轉型期的電力維穩供應,以期能逐步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
林仁斌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