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警政署發布統計顯示,105年度18歲以下兒少遭詐欺僅863人,113年度卻暴增至2,346人,八年間成長近三倍;114年上半年已逾1,200人,提前超越過往全年紀錄。受害者中,99%以上為12至18歲少年,顯示兒少已成詐欺集團的鎖定目標。

網路詐騙新態樣

兒少遭詐最常見為網路拍賣,其次是購物詐欺與遊戲點數詐欺。詐騙手法多以「低門檻接觸」「製造急迫氛圍」「誘導快速交易」為特徵,少年往往因急於獲得商品或點數而未加查證。此外,不法份子更可能藉由遊戲或社群進行釣魚,引發金錢損失甚至數位性剝削,風險層次遠超出一般財產犯罪。

少年為何特別脆弱

青少年正處於追求同儕認同與自主探索階段,對金錢價值與風險判斷不成熟,雖是「數位原生世代」,卻未必具備媒體識讀能力,對廣告陷阱與假資訊警覺不足。再加上部分家庭缺乏數位陪伴,學校防詐教育也未建立系統,導致少年在面對詐騙時缺乏即時支援。另據家扶基金會資深社工指出,「國、高中生的孩子,他們面臨到的是升學,或者是學習上的挫折,那交友的部分,也會面臨到可能些許人際問題。

社會與國安隱憂

兒少受害不僅影響個人,亦會衝擊社會信任。少年一旦失去安全感,將影響心理健康與人際互動;部分案件涉及個資外洩與勒索,更可能造成長期創傷。從治安角度看,兒少受害人數持續攀升,反映詐騙產業鏈已深入社會結構,若不及早遏制,國家安全與社會秩序恐受更大威脅。

三管齊下的因應之道

首先,法制面應要求電商與遊戲平台負起防詐責任,並建立跨部會合作機制。
其次,教育面必須貼近兒少習慣,運用短影音、互動教材與真實案例,提升媒體識讀與防詐意識。
最後,社會支持不可或缺,家庭需強化數位陪伴,社區也應設立諮詢據點,讓兒少能即時求助。

兒少遭詐人數持續翻倍成長,已是數位化時代最嚴峻的警訊。若僅依賴警方偵辦或單向宣導,恐難追趕詐騙手法的演化速度。唯有法律監管、數位安全素養教育創新與社會支持並進,才能真正守護兒少,維繫社會信任與國家安全。守護下一代,就是守護台灣的未來。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