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陳玉勳新作《大濛》於 11 月 25 日舉行首映,電影以溫柔視角回望白色恐怖年代的壓迫與人性的微光,獲得眾多影迷期待。文化部長李遠當日也親自出席,他透露,這次的觀影對自己具有格外沉重的意義,因為同樣的 11 月 25 日,正是他三舅公黃梅在 1952 年遭槍決的日子。這是他 73 年來首度公開談論這段家族歷史,也第一次透露閱讀三舅遺書時的心境。
李遠表示,他從去年得知《大濛》正在製作時便高度關注,原以為首映只是單純與創作者共同見證台灣影業的一刻,卻沒料到首映日恰巧落在三舅遇難的同一天。他回憶,民國 41 年 11 月 25 日凌晨四時,三舅與同袍在白色恐怖時期遭人誣陷,被指控「叛亂罪」,於馬場町被帶往川端橋南端槍決。「那一天是我們家族長期不能說的日子,也是壓在上一代心底的痛。」
現正最夯:「小台積」0052 今恢復交易!分割後一張不到 4萬 早盤爆逾13萬張大量
李遠透露,幼年時曾在夜裡看到父母在院子裡焚燒書信、文件;母親因惡夢前往善導寺立位牌祭拜三舅的記憶,也深植於心。然而,關於三舅的一切在家中長期被噤聲,而他也直到今年因公務接觸相關資料,才第一次親眼看到三舅 73 年前的遺書。他形容,那段時間「公事包變得異常沉重」,彷彿背負著幾十年未說出口的哀痛。
談到遺書內容,他語氣哽咽地表示,紙上滿是工整字跡,沒有臨刑前的混亂,只有一個 24 歲青年最後的思索。他最難忘的一段寫道:「雞已啼……二十餘年來如夢將醒,自思未曾做壞事,為何落得如此?若真有天道,又要如何解釋?」李遠說,讀到這裡時,他終於理解上一代長期沉默背後的恐懼與壓抑。
雖然原本擔心自己會在觀影時情緒潰堤,還特地在口袋塞滿面紙,但他說自己在影廳內沒有流下半滴眼淚。「許多故事早已聽過,我以為自己已做好準備。」然而,當片中角色阿月抱著哥哥骨灰加入送葬隊伍時,他仍不禁眼眶泛紅。真正的情緒則是在散場後、隔日清晨醒來時悄悄湧上,「像是長期壓抑的記憶與情緒在夜裡走了出來。」
現正最夯:賴清德宣布推出1.25兆國防特別預算「對付中國威脅」!AIT發聲了
李遠說,《大濛》以悲憫與溫柔描繪那個時代,使他心底長久的沉重第一次得到釋放。「我仍然把三舅的遺書放在公事包裡上下班,但公事包變輕了。因為悲傷被看見,歷史被理解。」他在心中向三舅訴說:「我來晚了,謝謝你當年承受痛苦沒有牽連家人。現在我要帶你回家,看一看你來不及看到的台灣風景。台灣已經完全不同了,你一定會想親眼看看。」
提及電影中角色最後一句充滿象徵性的吶喊「走囉」,李遠表示,那不只是角色的呼喊,更像是對所有曾在威權年代中被迫沉默的小人物的一句放下與前行。「雞已啼,霧未散,但我們仍要繼續往前走。」他說,在《大濛》首映的這一天,一段家族的秘密與悲痛終於得以重新被理解,也終於能被溫柔地放下。
導演陳玉勳新作《大濛》於 11 月 25 日舉行首映,電影以溫柔視角回望白色恐怖年代的壓迫與人性的微光,獲得眾多影迷期待。文化部長李遠當日也親自出席。 圖:翻攝李遠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