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信良這篇文章「追思林正杰!許信良:兩岸關係鑰匙在中國、不要一直罵民進黨」值得思考,不是寫得好,而是他提出的幾個問題,恰好成為思考批判的重要引發點。
一、台灣一定要和中國統一嗎?如果台灣一定要跟中國統一,那麼,為何是投降中國,而不是協助國民黨反攻大陸?
全站首選:管仁健觀點》丞琳別哭!你不孤單,台灣人也都很怕你的聲音
包含林正杰、鄭麗文等很多人都認為中國要統一,但他們的統一論、反國民黨與心向中國等現象結合在一起,我們是不是可以建構這樣的論述:(1)中國一定要統一;(2)反國民黨;(3)是不是要民主自由?則不一定。民主自由可能是他的理想之一,也可能是他們反國民黨的方式之一。當然若放在他們心智成長過程,也可能是他們在各種挫折、誘惑後,出現轉折後的人生選擇。
但這些人在本文分析架構中都沒有意義。我們要問的是:他們在台灣目前國際上的既定架構中,依舊認為台灣若不是走自己的路,就是和中國統一?而走獨立是死路,因此台灣最終還是需要和中國統一。
然而,這個思考有嚴重缺失。
(1)沒有在現代國際關係中分析台灣和中國的關係。
台灣與中國的對抗,不是兩岸關係,而是國際關係。台灣海峽各種變動,都是國際關係的一部分。另外,這兩種對抗還有結盟團體對抗的狀況,不是一對一。其次,兩者互動不只是血緣、政治、軍事,還有世界各國的經濟、地緣關係。林正杰、鄭麗文看到的兩岸關係,與國際看兩岸關係的變數截然不一樣,研判、預測的結果也迥然不同。
(2)歷史觀點不一樣。
林正杰等看到的台灣、中國關係,乃是從國民黨的歷史觀、領土觀、血源等。然而,從世界史解讀兩地的歷史觀、領土觀、血源等,幾乎可以說天差地別,得出來的結論當然非常不一樣。英國與美國就歷史觀、領土觀、血源來看,和台灣、中國關係的相似度極大,但他們的發展,卻與林正杰等的看法差異甚大。類似這樣的問題在世界史中非常多。
這個分析模式如果放在中亞、中東那些沒有明確土地所有權的游牧民族生活區域,問題更多。以中亞為例,斯基泰、大月氏、烏孫、波斯帝國、薩珊王朝等,都出入中亞,後來這塊土地為突厥族所佔有,並稱之為突厥斯坦。實際上這上面有一大堆民族,並且各時期有不同帝國佔有。我們能說這是突厥民族「自古以來神聖而不可分割的領土」?
東北亞也有這樣的狀況。朝鮮民族與其他民族也互相佔有渤海、遼河、松花江、朝鮮半島,乃是黑龍江流域、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蒙古等土地。這些土地及上面的民族目前分佈在俄羅斯、中國、蒙古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若以「自古以來神聖而不可分割的土地」來說,這些土地與人民到底屬於哪一個國家?
中國歷史與中亞、北亞、東北亞的關係,遠比和長江以南諸土地、人民的關係緊密。如果中亞、北亞與東北亞的狀況是這樣,那麼長江以南就更不用說了。
台灣位居中國長江以南領土的海外部分,大部分的人民與中國東南民族的關係緊密,但土地就不一樣了。
在這個邏輯下,台灣真的一定要和中國統一?
就實際的國際政治運作來看,中國近代也和俄國簽訂《璦琿條約》,割讓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百餘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他們又怎麼看呢?
二、許信良說:「再看了一遍「選舉萬歲」,非常感動。他在書裡「青年看選舉」寫到,大家爭論民主要什麼條件,民主是不是很困難的事情,他參加中壢事件發現,民主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很多中國學者辯論,中國的民主可能要幾百年才能做到,「因為我們條件不夠,人民不夠聰明啊」,這些說中國還不適合實行民主,那個年代。但他認為,人民不是傻瓜、不是笨蛋,是很有智慧,「滿街都是諸葛亮」,好多年輕人、每個都有創意、都很厲害。不要相信人民是無知的,所以不適合實行民主。」
這裡有很多辯論,如果如「很多中國學者辯論,中國民主可能要幾百年才能做到,「因為我們條件不夠,人民不夠聰明啊」」那麼孫中山等推動反清的民主革命就是錯誤!繼續被清朝所管,推動非民主的改革可能是正確的!民主的國家國民比較聰明?毛澤東所講的民主集中制,那個機制內握有權力的「民主」人是比較笨,讓權力「集中」一人比較聰明?
從這個命題的相對較近的比較,是否暗指已經施行民主的日本人比中國人聰明?而且在「中國民主可能要幾百年才能做到」論述中推論,日本人聰明比中國人超過幾百年?將這個命題用在台灣,用這個中國學者可以接受的講法,也就是:在台灣的中國人比在中國的中國人聰明數百年?
另一個比較命題就是印度。印度的人口與中國相差無幾,但他施行民主。這意謂印度人比中國人聰明?人口多寡與施行民主無關?
如果說中國施行民主的條件不夠,是否意味國民黨那套「軍政、訓政、憲政」比共產黨的方式好?那 1949 年的共產革命就是一條錯誤選擇!
這些論述,其實在點出林正杰到中國、鄭麗文推動投降中國的政策,根本就是錯誤。
三、許信良這段話:「許信良說,兩岸關係不斷發展變化,當時國民黨來台灣後,50、60 年代想反攻大陸,蔣介石把 20 年來經濟發展的主要成果都用來發展軍備、花一切力量維持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代表權。國家預算 80% 用來國防與外交,是真的想要反攻大陸,也真的反攻過。當然很快就被打回來。」
意味許信良很久沒有讀書。或者他在可以讀書的歲月中,沒有讀到 1950 年的美國與台灣關係的重要文件或思考。有關中美協防條約的規定,就否定台灣能獨立對中國採取軍事活動。1958 年的金門危機,蔣介石更間接肯定不反攻大陸。因此他下面提到陳鼓應的統一論,基本上也有嚴重問題。
四、關於「許信良說,那時候很多知識分子也做選擇,跑去大陸,例如陳若曦女士就是這樣的在美國留學時,在文革時代跑回去大陸。她認為文革是人類偉大的社會主義運動。回到祖國建設,但最後都很失望。陳若曦回來寫「尹縣長」好多文化大革命中國的實際狀況,那是最好的控訴。」
這個問題比較深刻的觀點,不是陳若曦的「尹縣長」對文化大革命「最好的控訴」,而是陳若曦去中國就是接受中國當時的政治體制。或者換句話說,接受中國宣稱的中國是的「民主」體制,及其產生所宣稱的自由。陳若曦的失望不是统派的失望,而是统派對政治社會經濟整個架構理解不足的問題。精準的說法是:「在列寧式黨國體制下「(自由民主)社會生活」,是他們想要的生活嗎?
這個命題也可以問陳鼓應與台灣一般的统派人士,你們能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嗎?
五、「許信良說,台灣大概有十年以上,每年對中國出超超過 1,000 億美金。一直到今天還是一年出超幾百億美金,對中國大陸出口還是佔 30幾%,還是最大的出口國,大膽西進直到今天對台灣還是幫助很大。90 年代上海、北京餐廳擠滿了人,自由開放的程度絕對不比台灣差。那是「改革開放的中國」,政治上也許沒有很大的自由民主,但是社會是非常自由開放的。」
這段話的重要性在於,他強調的是經濟狀況,不涉及政治結構問題。在這個狀況下,如許信良所說「自由開放的程度絕對不比台灣差,那是「改革開放的中國」,政治上也許沒有很大的自由民主,但是社會是非常自由開放的。」那麼,假如文化大革命也這樣,是不是陳若曦投奔中國的選擇是對的?這個推論的回應答案若是「對的」,其實滿清王朝也有能力達到。那麼孫中山的革命就是錯誤的。依此推論,中國 1911 年以來的歷史發展就是錯誤的道路。
其次,「台灣大概有十年以上,每年對中國出超超過 1,000 億美金。一直到今天還是一年出超幾百億美金,對中國大陸出口還是佔 30幾%,還是最大的出口國,大膽西進直到今天對台灣還是幫助很大。」這有兩個重點要強調:
(1)台灣是一個透過進出口加工的國際供應鏈的中間協助經濟國。有出口需求才有進口需求。進出口的差額才是台灣外貿賺取到的。所以,對中國的出超,乃是對其他國加入超所致。
(2)台灣對中國出超的另一個觀察重點是:台灣對中國出口大宗是用以生產的資本財為主。包含生產與再加工後製成完成品的中間財。換言之,那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成功的重要動力。
那麼 1949 年的共產革命到底意義在哪裡?所有共產黨打倒國民黨的口號,反帝、反專制、反飢餓都可在台灣的體制下成立,那為何要共產革命?基於此再討論 1980 年代持统派立場,後來投奔中國的陳鼓應,就很有意思。
同樣是專制體制,且台灣在美國壓力下還有不完全的選舉,而非中國的全無選舉。那麼中國給陳鼓應的學術自由空間,應該不會高於國民黨給他的自由空間。更何況,陳鼓應是國民黨眼中的自己人,共產黨眼中從敵國投奔過來的外人。因此只要陳鼓應在台大哲學系不要介入政治,他享有的學術研究自由應該高於在中國。由此推論,陳鼓應投入政治與後來發展,基本上是個錯誤的路。陳鼓應後來到美國,然後到北京大學,這樣的移動或許是台大哲學系事件的延伸,但我們可以肯定的說,統一路線應該是失敗的。
六、「許信良說,可是現在兩岸關係隨著歷史發展演變,今天坦白說,「你要大膽『西進』也不可能,因為中國本身已發展起來了,今天像台塑已經去中國大陸賺很多錢的,如果你還在大陸,你就完蛋了,非走不可」,因為中國大陸本身發展起來,更重要一點,中國改革開放到習近平當政後就開始改變了,中國陸更強了,「一帶一路」、建軍、東風飛彈等,花很大的錢強軍、建立國家聲威。」
某種程度來說,「大膽西進」是建立在中國史觀下的國際經濟政策。因為作為一個幾乎可以說是領導階層的菁英,應該去思考:「大膽西進」後,台灣要怎樣面對經濟強大且對台灣有領土野心的國家?
從统派且非支持國民黨的角度來看,「大膽西進」是對的,但從國民黨的角度卻不是。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實際上就是台灣人、站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國民黨角度去思考台灣企業要不要西進?如果站在兩蔣角度,那可不是「戒急用忍」,而是嚴格禁止。
「大膽西進」的政策到底對不對?精準的說是不對。台商在中國被一步步侵收,非中國的各國企業一步步退出中國。川普現在以政府立場反中國,都在在證明扶持中國經濟到這個狀況,甚至到 2012 年的狀況,就是不對的。至於台商或世界各國商人在中國賺錢,基於兩個條件:中國需要世界各國企業的技術與市場開拓的機會;整個改革開放的時間夠久。沒有這兩個條件,進入中國市場的後果應該都很慘。其中,台商更慘。因為不需要時間長,只要技術被學去,工廠就很容易被接收。
從國家來看,台灣目前面臨中國強大的武力威脅,甚至連美國提出警告,都無法讓中國縮手。日本提出對台灣戰雲密佈的憂心極可能的戰事反應,竟被中國威脅要攻擊。這就是廣義「大膽西進」不對的論證。
七、「中國大陸一直講「東昇西降」,中國有一天會超過美國,好像「西」就美國而已,其實「西」不只美國,「東永遠超不過西,「西」不只有美國,歐洲是「西」,是西方文化、西方體制的人,包括日本是東或西呢?日本早就脫亞入歐,早就西方的文化。台灣是東或西呢?台灣是「西」,因為台灣的體制就是西方文化」。中國可以超過美國,永遠超不過西方文化整個世界」。
因為對「西」的定義不同,這樣很難討論。不過就產值來說,中國超過美國的可能性很高。然而,對經濟有深刻觀察的人不會認為中國的經濟實力就因此超過美國。
這不僅在兩國 GDP 的組成不一樣。一個是相對高階、高品質工業及農牧產品、服務業為主。另一個完全不是。更且在美國的產業發展、包含商業在內的技術進步對市場變化的影響等等,引領全世界。這迥非中國可以相比。這尚且不論中國本身的生產技術依舊依賴歐美日國家,假如這些國家不將技術傳入中國,中國的產業發展就有停滯危機。
八、「許信良說,「改革開放」本來是很好的制度,20 大以後,它變成專制獨裁。完全改變改革開放政策,加上經濟發展到那個程度,大陸當然威脅世界。今日世界對中國有敵意,是很自然的事情。不是美國,歐洲、日本、台灣也一樣這樣防它。歷史條件不同。」
許信良這個檢討不夠深刻。不是「改革開放」變成「專制獨裁」,而是整個「改革開放」就是以「專制獨裁」這個政治體制在進行。
這個體制不改變,「改革開放」越成功,「專制獨裁」威脅世界就越大。套美國前副總統彭斯的說法,這是價值觀差異的問題。以這樣的觀點,照统派的利益,回過去看陳鼓應、鄭麗文及其统派,乃至許信良,他們不清楚海峽兩岸的差異與競爭,主體不在統獨,而在中華民族能否以新的價值觀來建構新中國,讓中國人過著新的人生。用這樣的觀點來習近平的軍事擴張與所謂的統一,就是要讓已經產生新生活方式、新價值觀的一群他口中所說,住在中國領土台灣的中國人,回去過習近平概念中的中國價值觀與中國生活。
我們將上述論點,重整許信良下面的談話:「信良說,中國大陸自己要好好想,「你還不夠復興嗎?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偉大,國勢那麼強,經濟那麼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華民族早就復興了。這已經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目標了。中國人民、中國領導者要好好想,你面對世界,這個是敵視它的西方世界。而西方世界是很強的,不是只有美國」。「今天我真的很希望中國走向民主」,就像林正杰在 70 講的民主真的很簡單,不是那麼困難,好好選舉就是。「你說,中國人民沒有條件實施民主,我絕不相信。這絕對不是真實的,這絕對是欺騙人民的話」。」
習近平「你還不夠復興嗎?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偉大的,國勢那麼強,經濟那麼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華民族早就復興了。這已經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目標了。」過來,就是中國人要不要過民主自由的生活?「就像林正杰在 70 講的民主真的很簡單,不是那麼困難,好好選舉就是」說「中國人民沒有條件實施民主,」只是不要接受西方價值觀的藉口。
九、「許信良說,「如果,今天中國不威脅台灣,有什麼不好的?奇怪呢?你說台灣是中國人,很好啊。如果今天中國人為什麼一定要聽你的。中國、台灣成為一個國家,國民黨來台灣,台灣就已經變成一個國家了。這是一個現狀,中國大陸必須接受、必須尊重。只要對台灣沒有威脅,兩岸怎麼會有問題的。兩岸本來就會和平的。如果今天中國還像 90 年代改革開放,兩岸沒有理由不能大膽西進,沒有理由兩岸經濟不能融成一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很好的概念,像歐洲共同體 26 個國家變成一個歐洲國——歐盟。只要自主的、不要強迫的、人民自願的,兩岸人民比歐洲法國、德國世仇,法國被德國佔領三次,人家都可以合作變成一個國家,「我在大陸曾經講過,你們很奇怪,你們像歐洲這樣的統一,你說好不好呢?」像歐洲一樣,英國一樣,你要自由進來可以、要走可以。完全尊重台灣人民意願,兩岸不會有問題的。所以,不要一直罵民進黨,關鍵不在它。」
許信良這一段話其實就是西方價值出現的中國現象,而這個現象就是習近平所不熟悉且反對的。
作者 : 林修正 /退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