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花蕊」常設展於中正紀念堂1樓常設展廳開展,展示從1945年至今台灣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歷程。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鄭竹梅表示,自由花蕊必須在土地上生根茁壯,但在「中正紀念堂」這個名稱下呈現這個展覽,讓人覺得荒謬,期待當孩子們長大時,這裡可以改為以台灣人為主體的名稱。

中正紀念堂「自由花蕊」常設展24日開展,文化部李遠表示,1980年成立的中正紀念堂,完全是為了膜拜一個人而存在,但經過45年,台灣歷經驚天動地的變化,每個人對於中正紀念堂也擁有不一樣的記憶,中正紀念堂的廣場成為許多民主運動的地點,包含他也曾於2013年在廣場歷經100天的反核五六運動,「每個人對於中正紀念堂的情感、經驗不同,不是只有一個想法」。

當前熱搜:管仁健觀點》丞琳別哭!你不孤單,台灣人也都很怕你的聲音

李遠提及,期待「自由花蕊」能突破之前「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台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的35萬參觀人數,可以有超過350萬人看見,除了讓許多不知道這段故事的台灣人,理解爭取自由花蕊所經歷過的所有故事,也讓全世界的觀光客,共享人權這個共同的價值,期待透過漫畫、繪本、電影、電視、文學等,將這段故事深植在所有人的記憶。

李遠也以即將上映的電影《大濛》期許,「大濛」代表的是霧起的時候,台灣經過這麼多年,還是處在看不清楚的大霧中,希望透過展覽讓台灣的霧氣慢慢散掉,「因為只有看見真相,才是和解唯一的道路」。

民進黨立委張雅琳表示,有位外國友人曾說,來到台灣讓他們印象最深刻,就是在中正紀念堂看到之前「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台灣言論自由之路」展覽,讓他們對台灣曾發生的事情有深入了解,也更清楚台灣和中國不一樣的地方。當今國際威權壓迫愈來愈嚴重、假訊息滲透,更需要瞭解自由是如何爭取、進而守護得來不易的自由花蕊,希望透過展覽讓國人知道這片土地真真切切發生的事,以及台灣多年來在自由民主之路的追求。

當前熱搜:日經:日本不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 若武統聯合公報前提就崩潰

政治受難者陳欽生指出,1967年他從馬來西亞到台灣求學,1971年被以莫須有罪名關進黑牢,至今仍無法理解當年為何會被關入黑牢12年,讓人生變調,留下的創傷至今依然存在,今天看到這個展覽在中正紀念堂展出有很多感觸,尤其聽到最尊敬的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蔡焜霖所唱的〈千風之歌〉、高一生的〈長春花〉特別感動,盼透過各種管道,讓世界都知道台灣的民主故事,台灣土地代表自由民主與人權,只要世界上任何地方需要,台灣都願意貢獻力量。

鄭竹梅表示,2025的台灣持續談過去發生什麼事,未來要怎麼往前進,是需要誠實的歷史與健康的社會,說過去曾發生什麼樣的迫害,並不是為了留下仇恨,而是要闡述台灣歷史的現況是斷裂的,而展覽的用意是要把斷裂連結起來。

「自由花蕊必須在土地上生根茁壯」,鄭竹梅說,很多國家用花來象徵革命,不僅因為花很燦爛,而是因為花的美麗來自於突破種子而成長,各種突破就像流血抗爭痛苦淚水。然而,在「中正紀念堂」這個名稱下呈現這個展覽,讓人覺得荒謬,期待當孩子們長大時,這裡可以改為以台灣人為主體的名稱。

「自由花蕊」五大單元 認識台灣民主化歷程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處長張惠君指出,展覽並非百科全書式的完整呈現,而是認識台灣民主的「第一課」。期待與全台其他相關場館,包括國家檔案館、國家人權博物館、二二八紀念館、不義遺址與紀念碑等,共同打造台灣民主的完整地景,說台灣的民主故事,讓我們更了解自己,也讓世界認識台灣。

文化部說明,「自由花蕊」常設展以自由花蕊為寓意,取自於舉世爭取自由的抗爭及文化作品中,常可見自由如花朵的隱喻,台灣文學作品中賴和的「自由花」、楊逵「壓不扁的玫瑰花」;街頭運動中則有野百合與太陽花學運。

展覽內容包括5大單元,第1單元「世界浪潮」,回顧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爭取民主化與人權的重要事件,並對照台灣民主大事記,介紹台灣言論自由重要人物鄭南榕,一生追求台灣成為一個自由國度的契機;第2單元「噤聲年代」,具象化台灣在戒嚴時期統治者採取各種社會控制手段,包括禁歌、禁母語、宵禁管制、山地及海防管制、審訊室場景模擬等。

第3單元「台灣言論自由之路」,述說1945年至今,台灣從長達47年的威權統治、人權黑暗期,在一群不分省籍族群的先行者們前仆後繼,不計生死地衝撞對抗威權體制的努力下,終於開創民主自由新篇章的歷史。

第4單元「創傷」,透過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生命劇場及家書、遺書,理解國家機器迫害人權,對於個人、家庭、社會所造成的創傷;第5單元「綻放光華」,邀請民眾閱覽當代民主人權議題的書籍、漫畫、繪本、影視音作品,看見台灣對於歷史的反思,也歡迎寫下心得,分享對於展覽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