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政府上任以來,台灣的對外布局出現了一條愈來愈清晰的軸線:在維持對美關係為核心的同時,外交的觸角正迅速向歐洲延伸。這不是象徵性露臉,也不是偶發式突破,而是一系列彼此呼應、互相加乘的布局。
林佳龍出任外交部長後,多次深入歐洲政界核心圈,鞏固與歐盟及成員國政府、議會與智庫的互信;副總統蕭美琴突破禁忌,踏入布魯塞爾的歐洲議會;前總統蔡英文在柏林談民主韌性,把「台灣經驗」推進歐洲的公共思考。緊接著,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登上柏林安全會議講台,公開談「威權軸線」對歐洲與印太的共同挑戰。這些串連起來,不再只是事件,而是一種方向。
當前熱搜:台廠最大機會來了!PCB價值飆2倍 一圖看懂誰吃下大商機
歐洲看見成熟、可靠並具有制度韌性的台灣
歐洲為何開始願意讓台灣走進核心?關鍵在於國際局勢的結構性變動。俄烏戰爭迫使歐洲重新理解威脅來源,而這份理解意外地拉近了台灣與歐洲之間的距離。俄羅斯能夠撐到今天,是因為中國在背後持續提供能源採購、軍需零組件、資通訊設備與國際掩護;烏克蘭面臨的無人機威脅、假訊息攻勢、能源脅迫,也正是台灣長期面對的灰色地帶手段。歐洲逐漸意識到,中國已不是遙遠的貿易夥伴,而是地緣政治風險的一環。台灣自然因此被重新定位,不再是「議題」,而是「夥伴」。
台灣也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出現在歐洲。徐斯儉在華沙安全論壇提出「非紅供應鏈」、提醒歐洲中俄聯動的戰略風險;謝日升中將穿著軍服出現在同一論壇,讓台灣軍官第一次以正式身分進入北約友軍的安全對話;台灣的資訊安全、災害應變、反滲透經驗,也開始被歐洲視為具體且可交流的能力。日前法國總統馬克宏也公開表達,對我國在因應假訊息制度上的肯定。這些累積,使歐洲看見一個成熟、可靠並具有制度韌性的台灣,而非過去那個只能靠情感訴求爭取支持的弱勢角色。
台灣把自身經驗轉化為國際語言,主動參與國際治理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歐洲開始「共同承擔風險」。林佳龍說,歐洲現在「歡迎台灣去」,而真正的指標不是讓你去,而是願不願意一起面對中國的報復。這句話背後,是一種戰略門檻:只有互信深到足以一起承擔壓力,關係才有可能跨入下一階段。自2016年以來,台灣與歐洲在國會議員互訪、防務對話、半導體合作、科技佈局等層面蓬勃發展,正是這條互信脈絡的證明。
當前熱搜:轉播權之爭延燒!愛爾達公布明年WBC與MLB轉播授權 緯來尷尬了
台灣的外交不再只是「向外求見」,而是在「制度對接」。從蕭美琴談「全社會韌性」、蔡英文談「自由與韌性」、到吳志中以「威權軸線」切入全球安全議程,台灣正在把自身經驗轉化為國際語言,把過去被動等待國際支持的姿態,轉變為主動參與國際治理的角色。歐洲接受台灣的速度之所以快,是因為這些語言不只是理念,而是結構性的互補。
台歐互動提升的本質,是一個正在形成的「民主安全網絡」
台歐關係的升溫,也與美國有關,但不是「美國叫歐洲支持台灣」,而是歐洲開始根據自身利益重新理解台灣。川普回到白宮後,國際政治的不確定性更高,各國都在為自己尋找新的保險。歐洲知道,維護台海穩定,不只是外交表態,而是維護自身供應鏈、科技安全與能源韌性的必要行動。台灣也清楚,不能永遠把所有外交籌碼壓在美國身上。民主盟友的多元化,是新國際局勢下的必然,也是台灣必須主動擁抱的趨勢。
這一波台歐互動提升的本質,是一個正在形成的「民主安全網絡」。它不是軍事同盟,不是傳統聯盟架構,而是一種由共同威脅、共同價值與共同利益所串起的安全合作。台灣在其中的位置,不僅是地理節點,而是制度節點,是那個能提供科技、韌性、經驗與警訊的民主前沿。
歐洲是台灣外交戰略的新支柱
台灣的外交正在走出一條新的路:既不脫離美國,也不依附美國,而是用多元夥伴把自己嵌入國際系統。如今,歐洲已不再是遙遠的次要戰場,而是台灣外交戰略的新支柱。
美國是台灣的核心,但不是台灣外交的全部。
民主盟友的多元化,是新國際局勢下的必然。
作者: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