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重創中南部地區,造成14.5萬片太陽能光電板損毀,引發關注。環境部長彭啟明今(16)赴立法院備詢時表示,光電板屬於事業廢棄物,而非「有害廢棄物」,不會汙染環境,預計1.5個月就完全清除。
丹娜絲颱風7日罕見由嘉義登陸,讓作為國內太陽能發電重點區域的台南、嘉義等地大量太陽能發電設施受損。環境部統計,丹娜絲颱風侵台後,損毀的太陽能光電板約14.5萬片,總重2800公噸。其中,嘉義地區約有11.4萬片光電板受損,台南市則有3.1萬片光電板受損。
精選報導:推動醫療機構減碳綠色轉型 高市府首創成立醫療淨零小聯盟
彭啟明今日出席立法院「光電設施對環境影響情形」專題報告前受訪指出,丹娜絲颱風侵台後,光電設施受損最嚴重的是嘉義新塭滯洪池案場,初估有5萬片光電板因颱風損毀,目前已聯絡國內處理業者,陸續簽約安排清理,預計一個半月就能完全清除丹娜絲颱風破壞的光電設備,且不會汙染環境。
彭啟明強調,太陽能光電板成分無毒,可以回收,且光電板中沒有任何液體,就算損毀也不會對環境產生影響。本週一環境部針對嘉義地區的滯洪池和魚塭進行水質檢測,檢測結果有一半是零檢出,其他都符合當地環境標準,對環境沒有影響。
彭啟明重申,太陽能光電板屬於事業廢棄物,而不是有害廢棄物,不會對養殖漁業造成任何影響,光電板損毀可能導致養池場的魚有毒說法是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