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週二宣布,將限制八項關鍵電動車電池製造技術的對外轉讓,此舉被認為是為了進一步鞏固中國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也可能對歐美推動中國企業赴海外建廠的政策形成掣肘。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商務部當日發佈的聲明,今後任何試圖透過貿易、投資或技術合作等方式向海外轉移相關技術者,均須事先獲得政府許可。這項政策將對中國企業在海外設廠構成挑戰,尤其在歐盟近年強力倡導中國企業在歐洲本地建設電動車及電池生產線的背景下,影響格外敏感。

持續更新:寧予外人 不予家奴! 美幼童誤吞中企電池獲賠11.74億 網批 : 在中國只會叫家長注意

近五年來,中國企業在低成本、高續航力電池方面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成為中國電動車得以低價競爭全球市場的關鍵優勢。以比亞迪寧德時代為首的中國廠商,紛紛開發出新型磷酸鐵鋰電池,取代傳統高價材料如鎳、鈷、錳,且降低碰撞起火風險,已在全球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比亞迪現已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商,而寧德時代亦是全球電池供應鏈的巨頭。這兩家企業都未對中國政府此項新政策發表評論。美國車廠福特汽車原訂使用寧德時代技術,在密西根州投資30億美元興建磷酸鐵鋰電池廠,亦拒絕對此表態。

比亞迪現已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商,而寧德時代亦是全球電池供應鏈的巨頭。 圖:翻攝自百度

新規出台前不到三個月,中國已針對七種稀土金屬及其磁體製品實施出口許可制度,造成西方與日本相關產業顯著擾動。此次限制的八項技術中,包括三項磷酸鐵鋰電池核心技術,以及五項製造鋰電池所需的關鍵鋰加工技術。

儘管磷酸鐵鋰電池最早於30年前誕生於美國,其充放電壽命曾長期受限,但經日本與中國長期研究改進,如今已能與其他電池化學體系並駕齊驅,甚至在部分性能上實現超越。比亞迪與寧德時代的進一步優化,使電池容量提升、製造成本下降,並能實現大規模生產。

中國商務部未明言此舉背後的戰略考量,僅表示「根據技術發展變化,調整對限制類技術的管理」,但外界普遍認為此舉具明顯產業保護與戰略主導意圖。

根據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去年數據,中國研究人員在全球64項關鍵技術領域中,有52項在學術引用數量上名列第一。電池技術尤其被中共視為未來戰略核心產業之一。去年夏天召開的中共二十大三中全會更將「科學教育與人才培養」列為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之一,其重要性僅次於強化黨的治理地位。

根據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去年數據,中國研究人員在全球64項關鍵技術領域中,有52項在學術引用數量上名列第一。電池技術尤其被中共視為未來戰略核心產業之一。   圖:翻攝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