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古宣聞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中國
  • 社會
  • 娛樂
  • 網紅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財經
  • 環保
  • 體育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古宣聞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亮劍」掩醜聞?中共閱兵背後的軍中清洗與權力焦慮

    2025.08.25 | 12:46

    中共將於9月3日舉行抗戰勝利紀念閱兵式,外界普遍預期,將再度展示東風飛彈、殲-20戰機與新型艦艇等戰略軍武,塑造其「全面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敘事樣貌。然而,這場所謂的愛國主義儀式,其背後的真正意圖,或許是轉移當前席捲軍中高層、規模罕見的「清洗」風暴與內部危機。自2023年底以來,中共火箭軍、裝備發展部等軍事要害系統遭遇大規模反腐行動,數十名將領被查、落馬或神秘「消失」,包括前國防部長李尚福、前火箭軍司令李玉超、前戰略支援部隊高層等皆在名單內。這並非單純的軍紀整肅,而是體現習近平對於軍中忠誠度疑慮的政治清算。尤有甚者,相關人員多涉及武器裝備採購、太空衛星與核武管控等敏感領域,對其軍事戰力與內部信任均造成動搖。在此背景下,啟動大規模閱兵無疑是中共慣用的「對內維穩、對外震懾」工具。閱兵不僅提供一個「亮相忠誠」的舞台,還能透過高調媒體鋪陳,營造軍隊穩定、武備進步的假象,以掩蓋其領導核心對軍隊掌控的裂痕。對外,則企圖透過展示軍事肌肉,轉移國際社會對其軍紀崩解的疑慮,延續戰狼式宣傳話術。然而,這場閱兵更突顯出中共政治體制的本質:將軍隊視為「政權護城河」的工具,而非國家安全之中立防衛力量。相較之下,民主國家的軍隊強調法治監督、文人領軍與戰力專業,中共卻依賴權鬥與恐懼維繫軍權,當信任機制失效,只能以閱兵演給人民與世界看。在此情勢下,臺灣社會不應只將閱兵視為對岸展示實力的常規動作,而須洞察其背後真正意圖,理解中共在內部危機升高時如何「對外示強」以掩飾其「對內失控」。對我國而言,唯有深化全民國防與民主制度優勢,才能以真實戰力與穩定社會對抗對岸虛偽的政治煙霧。
  • 投書 國防預算破GDP 3%:台灣向世界發出的堅定訊號

    2025.08.24 | 02:47

    當全球民主國家正視極權擴張對國際秩序帶來的威脅,並紛紛提高國防預算時,台灣即將於2026年將國防預算拉高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以上,這不僅是數字上的躍進,更是台灣向全世界發出的堅定訊號。這項決策證明,台灣不願再被動地回應北京的軍事恫嚇,而是主動、且有決心地強化自身防衛能力,以實際行動證明,台灣是捍衛民主自由、值得信賴的堅韌堡壘。北京對台的文攻武嚇從未停歇,從解放軍軍機的常態性「繞台」到各類型的灰色地帶襲擾,企圖透過消耗戰來消磨台灣的防衛意志。然而,中共的威脅非但沒有讓台灣退縮,反而更催化了台灣社會的防衛決心。國防預算佔GDP 3%的門檻,不單單是為了採購先進武器,更是為了強化「全民防衛體系」與後備動員系統。如同日前「漢光41號」演習首次納入「城鎮韌性演習」所示,台灣的防衛體系正從單純的軍事任務,轉變為全體社會的共同責任,這項預算,代表著人民已普遍認知到,和平無法單靠祈求,而必須建立在堅實的防衛實力之上。國防預算突破GDP 3%的里程碑,不僅僅是為了自保,更是向國際社會證明,我們是值得信賴的民主盟友。這項決策將有助於強化台灣與美國、日本等友盟國家的軍事合作,並在區域安全體系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面對中國「邊說愛你邊練拳」的兩手策略,台灣的國防預算就是最明確的態度:我們不挑釁,但也不會畏縮。這筆預算,無疑是台灣在追求和平、捍衛民主的道路上,所下得最重要、也最負責任的投資。
  • 投書 當「臺灣有事」成為常態討論:媒體如何讓危機感變成一種治理工具

    2025.08.22 | 18:10

            日本《Newsweek》2025年8月號以「特集:臺灣有事 そのとき世界は、日本は」為封面主題,封面語指向「對中國壓力與美國『變心』的危機感」,並以多篇章討論「覺悟後的臺灣何以邁向『豪豬』態勢」、美中互動走向、「日本在臺海防衛中的角色」、臺灣社會風險感知與半導體產業的地緣政治連動等面向。此一期以專題方式將軍事安全、產業鏈與輿論心理並置處理,反映臺海議題在日本主流公共媒體中的高顯著度與跨領域關聯。        臺灣媒體對此亦有轉述與延伸。TVBS整理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副會長Matthew Kroenig之觀點,指若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臺灣海峽可能是最有力的引爆點」;同時提及臺灣近年以「豪豬化」與不對稱作戰為主軸的防衛取向、國防預算占比的上調規劃,以及以「全社會防衛韌性」為框架的通訊、能源與後備體系等配置與演進,並以影視文本作為風險溝通的延伸案例。上述內容呈現出一種「軍事嚇阻—社會韌性—產業支持」的敘事鏈結。        綜合觀察,日方週刊以封面專題設定議題邊界與討論框架,凸顯臺海風險的跨部門性(安全、經濟與社會心理);臺灣媒體則透過引述美國智庫評析與本地政策變化的並列,強化「引爆點/豪豬化」等關鍵詞的公共傳播效果。兩者在素材與筆法上各異,但均顯示:臺海被定位為高風險議題的同時,也被置於更廣的治理與聯盟脈絡下加以解讀。此種跨媒體的敘事共振,使得「是否爆發衝突」之外,對「如何配置嚇阻資源與社會韌性」的討論更常態化,並使產業與社會面向成為安全議題的必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