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羅益明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羅益明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鑽探平台不只是能源:中共灰色戰術的台灣警訊

    2025.09.04 | 11:59

    近期《衛報》披露,中國已在台灣專屬經濟區(EEZ)內,包括太平島周邊,部署至少十二座油氣鑽探平台。這些平台表面上打著能源開發的旗號,實際上卻是中共在海上推進「灰色地帶」行動的又一步棋。透過非傳統軍事手段,將經濟活動、能源探索與軍事滲透結合,北京正試圖模糊國際法界線,逐步侵蝕台灣在南海的存在感與主權主張。灰色地帶戰術的可怕之處,在於它的「不戰而佔」。鑽探平台不像軍艦那樣明顯挑釁,卻能長期存在、日復一日地改變現實。當中國在太平島外海「插旗」時,不僅挑戰《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保障的專屬經濟區權利,也製造國際認知上的模糊。時間一久,北京就能聲稱「這片海域早已由中國實際開發」,使國際輿論逐漸習慣其非法存在。這種策略在南海早已屢見不鮮,如今正被複製到台灣周邊海域。對台灣而言,這不是單純的資源爭奪,而是安全與主權的前線考驗。鑽探平台本身就具雙重用途,既能蒐集海洋資料,也可能在危機時轉為軍事用途,例如安裝監測設備、成為海上補給點。若任由中共擴張,將形成「海上前哨」,進一步壓縮台灣在南海的戰略縱深。更嚴重的是,若國際社會因其表面「民用」屬性而漠視,台灣將在輿論與法理上陷入孤立。因此,台灣的應對不能只是抗議聲明,而必須有更積極的行動。首先,應透過外交與法律途徑,持續在國際場合揭露中共的灰色戰術,爭取更多理解與支持。其次,必須強化與友盟的海洋合作,包括與美日澳等民主夥伴建立更緊密的情報共享與聯合巡航機制。最後,國軍也需發展針對灰色行動的應變能力,例如加強海上監偵、無人系統反制與海巡協同,讓北京明白台灣不會坐視被「溫水煮青蛙」。真正的和平,不是任由極權逐步蠶食,而是要敢於守護主權與秩序。鑽探平台看似無聲,卻可能是戰略上最響亮的警鐘。台灣社會必須看穿這場「能源開發」的假象,理解這其實是中共對台的新一輪壓迫。唯有在國防建設與國際合作上持續加碼,我們才能避免被灰色地帶戰術侵蝕,並確保台灣的自由與尊嚴不會在南海浪潮中被抹去。這正是延續前輩捍衛家園的信念,也是台灣精神最真切的展現。
  • 投書 誰到場、誰缺席:九三閱兵暗示國際陣營的分界線

    2025.09.04 | 00:41

    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八十週年」閱兵。從東風-61洲際導彈、超音速飛彈,到激光與反無人機系統,中共幾乎端出所有最尖端的軍備,還首次完整展示「核三位一體」戰略能力。這並非單純的紀念儀式,而是刻意營造的軍事與政治表演,意在彰顯中國有能力挑戰現行國際秩序。真正引發外界熱議的,不僅是武器陣容,而是誰站在閱兵臺上。習近平與普丁、金正恩並肩而立,形成罕見的「三強同框」。這畫面象徵中俄朝的戰略連結,無論在能源、軍事或外交上,都隱含對抗美國及其盟友的意味。相對之下,歐洲多數國家領袖刻意缺席,僅派次要代表參與,以「不出席」來劃清界線。這種對比,本身就是一種國際政治的分水嶺,將威權與民主的陣營劃得更清楚。閱兵表面上打著「抗戰勝利」旗號,但歷史事實卻被選擇性淡化。八年抗戰中,真正承受主戰場與犧牲的,是中華民國國軍,而非當時保存實力的中共。今日北京卻將功績全數攬為己有,藉此煽動民族情緒,並以「愛國」之名掩飾對台灣的軍事恫嚇與對南海的擴張。當歷史成為政治工具,「紀念」就失去了反思的意義,只剩為威權正名的功能。對台灣而言,這場閱兵不只是遠方的煙火,而是一記清晰的警鐘。當對岸展示核三位一體、超音速導彈與人工智慧無人系統時,我們更須強化不對稱戰力,並深化與美日等民主夥伴的合作。國軍演訓過程中雖仍有瑕疵,但這正是制度改革與戰力提升的契機。唯有社會給予理性監督與堅定支持,台灣才能在威權壓力下展現真正的韌性。九三閱兵看似盛大,卻暴露了北京的焦慮與算計。當習近平高舉和平旗幟,卻同時揮舞導彈時,台灣與國際社會更應保持清醒。真正的和平,來自於民主與法治的堅持,而非強權的炫耀與結盟。
  • 投書 上合峰會的隱性戰場:習近平如何用制度敘事圍堵西方?

    2025.09.01 | 18:50

    當西方聚焦於九三閱兵所展現的導彈數量與軍力編組時,另一場更具深遠戰略意涵的「制度戰場」卻悄然成形。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天津主持的上海合作組織(上合)峰會,標榜為「新型多邊秩序樣板」,實則運用「制度敘事」作為隱性武器,試圖重新定義全球秩序的價值核心與話語邊界。此次峰會表面主題聚焦於反恐合作、經貿發展與全球治理,但從《天津宣言》到《未來十年發展戰略》,更反映出中共正試圖構築一套「去西方化」的多邊聯盟框架。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印度總理莫迪等人多邊互動,搭配普丁罕見地連續四天訪中,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破冰同台,高加索與中亞諸國密集深化連結,皆突顯北京正透過「上海精神」進行制度化包裝,以「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語言輸出自身治理模式與地緣敘事。更值得關注的是,北京正以「合作型數位議題」作為滲透手段,從 AI 研發、數位絲路、網路主權延伸至資安聯防,將技術性議題包裹成制度合作方案,進一步建立敘事優勢,並為未來在數位治理、認知作戰與輿論操控場域預設主導權。這種制度性滲透不僅難以察覺,更能在無須軍事衝突的情況下實現影響力擴張,是中共當前最具系統性的「隱性戰術」。對台灣而言,威脅不在於「上合」是否具軍事聯盟性質,而在於其正逐步成為北京推動「全球南方一中共識」的制度平台。輪番由成員國發表「不支持台獨」立場,雖不具法律效力,卻可能在國際場域形成敘事封鎖與外交壓力,進一步限縮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面對此類制度型攻勢,台灣不宜自限於傳統外交或軍事防禦思維,而應積極推動「對話型制度外交」,結合自身科技與民主優勢,深化與南亞、中亞、東南亞國家的半導體供應鏈、安全研究、青年人才交流等平台合作,並與歐洲與中東新興國家建立 AI 倫理、資安治理、認知戰防衛等新型對話機制,透過制度合作對沖制度滲透。閱兵展現的是硬實力,但制度輸出才是話語長征。台灣若缺乏「戰略轉導」的主動意識,終將在這場隱性博弈中喪失談判主動權。這不僅是地緣競爭的問題,更關乎台灣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敘事座標與制度定錨。
  • 投書 跨黨派挺台!美參議員訪台,民主在此登上新舞台

    2025.08.31 | 23:18

    一、民主對話從「非官方」變實質力量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 Roger Wicker 和參議員 Deb Fischer 這次聯袂訪台,不是造訪,那是制度外交的示範。他們談的不僅是友誼,而是基於「國會承諾」與「民主價值」,正式將台美關係放進「民主同盟」的架構中,讓台灣不只是一個議題,而是自由體系的實質盟友。二、中共的「硬聲音」正暴露其內外交困每次民主交流都會招來「嚴正交涉」的北京外交照搬,而這回,中共的反應再次暴露它的戰略僵化。當民主陣營持續整合對台支持,中共卻仍僅剩像樣式般的強硬語調,卻不見任何新的戰略創意,這就是典型的「外交用盡力氣,頭腦卻跟不上」式失衡。三、制度合作讓民主變實用戰略我們不要把政治訪問當成意象交流,而應將其轉化為實際合作:像 Wicker 明確提及美台將「共同生產武器」,包括無人機等新式裝備。這就是驅能外交——從對話向合作跳躍。試問:若我們能把台積電、AI、安全科技,甚至海洋觀測這些既有優勢,與美國產業鏈結合,民主合作就不止於口號,而是有血有肉、可立刻變成安全能量。四、台灣該做的,不是坐等,而是出擊在這個節骨眼上,「美參議員訪台」不只是外交互惠,而是民主防衛體制的一次試金石。台灣不該只是被拉入框架,而是要主動建構更完整的民主合作平台:從研發人才交流,到智庫共榮,再到雙邊立院對話,甚至跨國青年戰略營運。這些舉措不僅能強化台美夥伴,也能讓民主價值成為我們最具說服力的「防衛體系」。
  • 投書 「閱兵不是紀念,是極權的敘事秀」

    2025.08.28 | 18:57

            中共籌劃的「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儀式,原應是紀念歷史的場合,卻逐漸演變為當代極權國家的舞台劇。當俄羅斯總統普丁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確定將親自出席,北京天安門前的閱兵,便不再只是歷史回顧,而是一次全球矚目的「權威集結」。        此一安排,無疑是對西方民主同盟的公開挑釁。普丁在烏克蘭戰爭未息之際現身、金正恩在聯合國決議持續下赴中訪問,兩人攜手站上北京閱兵台,象徵著一場另類的「反西方聯盟」登場。閱兵所展現的不僅是中共軍力的肌肉,更是對「替代秩序」的想像實踐。此舉,不啻於向世界宣布:北京有其自己的朋友圈與價值信仰,並無意接受現行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事實上,中共對閱兵的定義早已超越傳統軍事典禮,其策略定位正是以歷史敘事包裹戰略宣示。將金正恩、普丁納入儀式,不但提供兩國領導人重要的國際曝光機會,更進一步綁定三方在「反美」、「反北約」、「反價值干涉」的共同話語下,形成敘事上的集體認同。這是一次在全球媒體放送下的「極權敘事同步化」儀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閱兵儀式對台灣的訊號尤其明確。中共一再主張抗戰勝利是其「領導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卻邀請今日仍對區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的俄、朝領導人共襄盛舉,這種「自我歷史洗白」的手法,正顯示出其將歷史工具化、外交表演化的統戰本質。這場閱兵的主調,不是紀念,而是操弄。        在這個資訊戰、敘事戰與聯盟戰疊加的時代,閱兵已不是單純的步操行進。它是視覺語言的符號傳遞,是國際意圖的動態展演,更是話語主權的宣示儀式。普丁與金正恩的現身,為北京閱兵添上了最具政治重量的一筆,也讓這場儀式進一步失去了「紀念」的純粹。        當極權國家選擇以閱兵為名進行國際表態,民主國家更應以行動捍衛歷史的真實與外交的底線。在這場正在成形的「閱兵同溫層」裡,台灣與民主盟友應更堅定發聲,避免讓沉默成為極權敘事的默許。歷史不該被重新定義,世界也不應對此視若無睹。
  • 投書 歷史不是統戰工具:從日本抵制中共閱兵談起

    2025.08.28 | 12:45

    一、日本拒絕沉默,堅持歷史詮釋的主權面對中共高調籌辦「抗戰勝利八十週年」閱兵儀式,日本政府近日公開呼籲各國避免參與,強調此舉將淪為中共操弄歷史、擴張外交影響力的舞台。這並非日方首次對中共「歷史外交」提出質疑,但在當前亞太局勢加速對峙之際,尤顯其警示意義。北京一方面刻意模糊國共抗戰責任的歷史分野,另一方面則透過邀請外國政要、軍事展示與國際傳播,試圖形塑其「正當領導者」形象。日方的公開抵制,是對歷史記憶主權的堅持,更是對當前敘事戰場的一種清醒表態。二、中共抗議反映其「閱兵外交」焦慮針對日本的表態,中國外交部火速提出嚴正抗議,批評日方「政治化歷史」。但事實上,閱兵作為政治儀式,本身即是一場對外訊號操作,其「紀念」與「震懾」雙重功能從未掩飾。北京的過度反應,反倒突顯其對外界解讀閱兵意涵的高度敏感與控制慾。若中共真如其所言僅為悼念歷史,應尊重他國對歷史的多元觀點與外交選擇,而非將不參與者視為敵對。這種零和思維,恰恰證實閱兵背後早已跳脫紀念邏輯,轉化為統戰與話語權工程的一環。三、閱兵儀式正成為歷史敘事的戰略平台近年來,中共不僅在軍事層面強化區域存在,更積極於「歷史戰場」爭奪詮釋權。透過國際閱兵、中共黨史展覽與對外出版,中共試圖重塑其在二戰中的核心角色,並淡化盟軍與他國在亞洲戰場的貢獻。對此,民主國家若選擇沈默,實為默許虛構敘事的擴張。日本的拒絕,不僅是面對歷史真相的自我堅持,更是對中共試圖利用歷史情感作為現代地緣槓桿的直接反擊。閱兵儀式儼然已成為灰色外交空間,介於主權內政與對外施壓之間,其政治效應不容小覷。四、台灣應與理念盟友同步,防堵歷史被「再編輯」台灣與日本、韓國、澳洲等民主國家同樣面臨中共敘事擴張的壓力。當歷史被「再編輯」為外交工具,我們若選擇回避、沉默,將難以守住自由價值的核心防線。正視中共閱兵的統戰本質,主動參與國際史觀的討論與揭示,才是民主社會應有之姿。我們支持日本此次的原則性表態,並提醒國內外輿論,拒絕參與不代表否定歷史,而是對真相與和平的堅守。唯有如此,才能在戰略與記憶的雙重戰場上,穩固民主陣營的集體立場。
  • 投書 美國創新單位駐台,台灣科技韌性納入印太安全資產

    2025.08.27 | 13:11

    美國《金融時報》日前披露,五角大廈所屬的「國防創新單位」(Defense Innovation Unit, DIU)將於今年底前,派遣聯絡官常駐台灣,並同步拓展至日本、新加坡等印太地區。此一布局凸顯華府正加速以科技創新為支點,重組亞太戰略夥伴網絡,並與志同道合國家建立更緊密的科技聯防機制。DIU 成立於 2015 年,宗旨在加速商業科技轉化為軍事應用,涵蓋無人載具、自主系統、人工智慧與太空科技等領域。近年在美中科技對抗日益升溫的背景下,該單位角色益發重要,亦被賦予深化與盟友、夥伴國協作的任務。此次計畫由 DIU 代表常駐美國在台協會(AIT),意圖與台灣無人機產業、生技與雙用途技術生態鏈接軌,強化跨境技術協同。報導指出,中共 2021 年試射高超音速飛行器,被美軍高層形容為「當代的史普尼克時刻」,突顯其在新式武器發展上的快速突破。與此同時,美國面臨軍工產能緊繃與創新落差等挑戰,愈加倚賴民主科技聯盟整體戰備韌性來因應風險與鞏固優勢。對美方而言,台灣不僅具備成熟的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基礎,亦在無人機與軍民融合技術領域投入多年,並累積初步量產與實戰部署經驗。DIU 派員進駐,等同再確認台灣於印太創新鏈中的「準盟友」角色,也意味台美安全合作正從傳統軍售,進一步邁向戰略科技協作。然而,北京對此動向勢必高度警惕,後續不排除出現包括外交抗議、認知作戰、灰色地帶軍事行動等多重手段施壓。面對此一新局,台灣除應持續強化自身技術韌性與軍民科技融合,更應擴展國際協作觸角,以掌握主動空間,在新冷戰格局下爭取更有利的戰略位置。
  • 投書 「亮劍」掩醜聞?中共閱兵背後的軍中清洗與權力焦慮

    2025.08.25 | 12:46

    中共將於9月3日舉行抗戰勝利紀念閱兵式,外界普遍預期,將再度展示東風飛彈、殲-20戰機與新型艦艇等戰略軍武,塑造其「全面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敘事樣貌。然而,這場所謂的愛國主義儀式,其背後的真正意圖,或許是轉移當前席捲軍中高層、規模罕見的「清洗」風暴與內部危機。自2023年底以來,中共火箭軍、裝備發展部等軍事要害系統遭遇大規模反腐行動,數十名將領被查、落馬或神秘「消失」,包括前國防部長李尚福、前火箭軍司令李玉超、前戰略支援部隊高層等皆在名單內。這並非單純的軍紀整肅,而是體現習近平對於軍中忠誠度疑慮的政治清算。尤有甚者,相關人員多涉及武器裝備採購、太空衛星與核武管控等敏感領域,對其軍事戰力與內部信任均造成動搖。在此背景下,啟動大規模閱兵無疑是中共慣用的「對內維穩、對外震懾」工具。閱兵不僅提供一個「亮相忠誠」的舞台,還能透過高調媒體鋪陳,營造軍隊穩定、武備進步的假象,以掩蓋其領導核心對軍隊掌控的裂痕。對外,則企圖透過展示軍事肌肉,轉移國際社會對其軍紀崩解的疑慮,延續戰狼式宣傳話術。然而,這場閱兵更突顯出中共政治體制的本質:將軍隊視為「政權護城河」的工具,而非國家安全之中立防衛力量。相較之下,民主國家的軍隊強調法治監督、文人領軍與戰力專業,中共卻依賴權鬥與恐懼維繫軍權,當信任機制失效,只能以閱兵演給人民與世界看。在此情勢下,臺灣社會不應只將閱兵視為對岸展示實力的常規動作,而須洞察其背後真正意圖,理解中共在內部危機升高時如何「對外示強」以掩飾其「對內失控」。對我國而言,唯有深化全民國防與民主制度優勢,才能以真實戰力與穩定社會對抗對岸虛偽的政治煙霧。
  • 投書 國防預算破GDP 3%:台灣向世界發出的堅定訊號

    2025.08.24 | 02:47

    當全球民主國家正視極權擴張對國際秩序帶來的威脅,並紛紛提高國防預算時,台灣即將於2026年將國防預算拉高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以上,這不僅是數字上的躍進,更是台灣向全世界發出的堅定訊號。這項決策證明,台灣不願再被動地回應北京的軍事恫嚇,而是主動、且有決心地強化自身防衛能力,以實際行動證明,台灣是捍衛民主自由、值得信賴的堅韌堡壘。北京對台的文攻武嚇從未停歇,從解放軍軍機的常態性「繞台」到各類型的灰色地帶襲擾,企圖透過消耗戰來消磨台灣的防衛意志。然而,中共的威脅非但沒有讓台灣退縮,反而更催化了台灣社會的防衛決心。國防預算佔GDP 3%的門檻,不單單是為了採購先進武器,更是為了強化「全民防衛體系」與後備動員系統。如同日前「漢光41號」演習首次納入「城鎮韌性演習」所示,台灣的防衛體系正從單純的軍事任務,轉變為全體社會的共同責任,這項預算,代表著人民已普遍認知到,和平無法單靠祈求,而必須建立在堅實的防衛實力之上。國防預算突破GDP 3%的里程碑,不僅僅是為了自保,更是向國際社會證明,我們是值得信賴的民主盟友。這項決策將有助於強化台灣與美國、日本等友盟國家的軍事合作,並在區域安全體系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面對中國「邊說愛你邊練拳」的兩手策略,台灣的國防預算就是最明確的態度:我們不挑釁,但也不會畏縮。這筆預算,無疑是台灣在追求和平、捍衛民主的道路上,所下得最重要、也最負責任的投資。
  • 投書 當「臺灣有事」成為常態討論:媒體如何讓危機感變成一種治理工具

    2025.08.22 | 18:10

            日本《Newsweek》2025年8月號以「特集:臺灣有事 そのとき世界は、日本は」為封面主題,封面語指向「對中國壓力與美國『變心』的危機感」,並以多篇章討論「覺悟後的臺灣何以邁向『豪豬』態勢」、美中互動走向、「日本在臺海防衛中的角色」、臺灣社會風險感知與半導體產業的地緣政治連動等面向。此一期以專題方式將軍事安全、產業鏈與輿論心理並置處理,反映臺海議題在日本主流公共媒體中的高顯著度與跨領域關聯。        臺灣媒體對此亦有轉述與延伸。TVBS整理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副會長Matthew Kroenig之觀點,指若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臺灣海峽可能是最有力的引爆點」;同時提及臺灣近年以「豪豬化」與不對稱作戰為主軸的防衛取向、國防預算占比的上調規劃,以及以「全社會防衛韌性」為框架的通訊、能源與後備體系等配置與演進,並以影視文本作為風險溝通的延伸案例。上述內容呈現出一種「軍事嚇阻—社會韌性—產業支持」的敘事鏈結。        綜合觀察,日方週刊以封面專題設定議題邊界與討論框架,凸顯臺海風險的跨部門性(安全、經濟與社會心理);臺灣媒體則透過引述美國智庫評析與本地政策變化的並列,強化「引爆點/豪豬化」等關鍵詞的公共傳播效果。兩者在素材與筆法上各異,但均顯示:臺海被定位為高風險議題的同時,也被置於更廣的治理與聯盟脈絡下加以解讀。此種跨媒體的敘事共振,使得「是否爆發衝突」之外,對「如何配置嚇阻資源與社會韌性」的討論更常態化,並使產業與社會面向成為安全議題的必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