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二十四小時內,中國派出三十八架次戰機、九艘艦艇在台灣周邊活動,其中三十一架次越過台海中線。這樣的數字早已不是新聞,而成為例行公報的一部分。可怕的不是這些飛機的數量,而是我們逐漸「習慣」了它。中共最精密的武器,不是飛彈,而是讓世界對威脅麻木的能力。
北京這種以軍事存在累積壓力的作法,本質上是一場心理戰。它不需要發射任何一枚飛彈,就能在輿論與情緒上動搖信心。當新聞不再震撼、民眾不再憤怒,威嚇就達成目的。這正是所謂「灰色地帶行動」的核心邏輯——用模糊、持續、非戰爭的手段改變現實。
對中共而言,這樣的操作具有三重效果。其一,是對內宣傳的展示:藉「日常演訓」塑造強軍形象;其二,是對外訊號的輸出:讓台灣與盟友在「高強度監控」下分散注意力、增加反應成本;其三,是對國際輿論的塑形——讓外界在「未爆衝突」的氛圍中逐步接受中國的軍事存在。這是一種在和平名義下的持續侵蝕。
台灣社會面對這樣的威脅,最大的挑戰不是敵軍的硬實力,而是我們自身的心理疲乏。當「又來了」成為反應時,灰色行動就達成一半目標。國防與民防的任務,不只是準備戰鬥,更是維持警覺。這不僅是軍事問題,更是全民心態的防衛戰。
在國際層面,這樣的行動也不容低估。日本與菲律賓近月都強化情報共享與聯合演訓,美方則將台海納入印太威懾架構。這顯示北京的高頻行動,反而促使區域安全合作更緊密。威嚇的副作用,是讓自由陣營找到共識。
台灣的回應,不應被動於數字,而該主動於敘事。每一次通報、每一次監控畫面,都是揭露中共行動慣性的證據。公開、透明、理性,是民主社會面對威脅最堅實的防線。只要我們仍持續記錄、持續揭露,中共就無法把威脅變成日常。
灰色地帶行動要的,是讓恐懼成為常態;而台灣能給的回應,是讓民主變成韌性。對抗的不只是戰機,而是被動與遺忘。當我們選擇清醒而非疲倦,選擇信任而非恐懼,威嚇便失去力量。真正的戰場,不在天空,而在信心之中。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