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方聚焦於九三閱兵所展現的導彈數量與軍力編組時,另一場更具深遠戰略意涵的「制度戰場」卻悄然成形。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天津主持的上海合作組織(上合)峰會,標榜為「新型多邊秩序樣板」,實則運用「制度敘事」作為隱性武器,試圖重新定義全球秩序的價值核心與話語邊界。
此次峰會表面主題聚焦於反恐合作、經貿發展與全球治理,但從《天津宣言》到《未來十年發展戰略》,更反映出中共正試圖構築一套「去西方化」的多邊聯盟框架。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印度總理莫迪等人多邊互動,搭配普丁罕見地連續四天訪中,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破冰同台,高加索與中亞諸國密集深化連結,皆突顯北京正透過「上海精神」進行制度化包裝,以「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語言輸出自身治理模式與地緣敘事。
更值得關注的是,北京正以「合作型數位議題」作為滲透手段,從 AI 研發、數位絲路、網路主權延伸至資安聯防,將技術性議題包裹成制度合作方案,進一步建立敘事優勢,並為未來在數位治理、認知作戰與輿論操控場域預設主導權。這種制度性滲透不僅難以察覺,更能在無須軍事衝突的情況下實現影響力擴張,是中共當前最具系統性的「隱性戰術」。
對台灣而言,威脅不在於「上合」是否具軍事聯盟性質,而在於其正逐步成為北京推動「全球南方一中共識」的制度平台。輪番由成員國發表「不支持台獨」立場,雖不具法律效力,卻可能在國際場域形成敘事封鎖與外交壓力,進一步限縮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
面對此類制度型攻勢,台灣不宜自限於傳統外交或軍事防禦思維,而應積極推動「對話型制度外交」,結合自身科技與民主優勢,深化與南亞、中亞、東南亞國家的半導體供應鏈、安全研究、青年人才交流等平台合作,並與歐洲與中東新興國家建立 AI 倫理、資安治理、認知戰防衛等新型對話機制,透過制度合作對沖制度滲透。
閱兵展現的是硬實力,但制度輸出才是話語長征。台灣若缺乏「戰略轉導」的主動意識,終將在這場隱性博弈中喪失談判主動權。這不僅是地緣競爭的問題,更關乎台灣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敘事座標與制度定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