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圍繞「軍購延宕」的討論,再次掀起社會關注。從飛彈、坦克到防空系統,不少人心中都有同樣的疑問:花了這麼多錢,國防真的有進展嗎?政府的說明總顯得慢半拍,媒體又傾向放大質疑;當焦慮累積、信任消耗,民主社會最脆弱的那一環——共識,就開始鬆動。
其實,延宕不代表失敗,軍購是高度複雜的國際合作工程,涉及預算核配、技術轉移與供應鏈調整。近兩年全球防衛需求激增,美國與歐洲多國的交付進度同樣延誤;台灣並非特例,只是我們更容易被放大檢視,多數裝備延後交付,往往與技術改良或作戰經驗更新有關,並非停滯。軍購不是買現貨,而是為長期防衛打基礎。
真正的問題在於政府溝通的不足,當民眾覺得「資訊被鎖住」,信任便開始流失,這正是中共最擅長鑽的縫隙;從「疑美論」到「政府無能」的輿論走向,常以這類資訊落差為燃料,軍購延宕於是成了另一場認知戰——不是對軍方,而是對民心。
要走出這個困局,關鍵在透明與誠實,政府應主動揭露軍購進度、付款節點與交付時程,讓社會了解問題的脈絡,而非事後補救;更重要的是,軍購不該被切割成單一新聞,而要被放回整體防衛建構的脈絡—從國造、戰備整補到盟友合作,都是同一張藍圖的一部分,當民眾看到全貌,就不容易被個別延宕帶偏焦點。
「投資國防,就是投資和平。」真正的威懾力量,不在強硬口號,而在穩定節奏與公開制度;資訊透明能化解誤會,常態說明能重建信任,唯有如此,才能壓縮中共在輿論場的操弄空間,讓台灣的防衛討論回歸理性與事實。
民主的價值,不在於完美無缺,而在於誠實面對問題,軍購延宕確實讓制度受考驗,但也提醒我們:自由社會的韌性,來自信任與理解;只要政府說清楚、民眾聽明白,延宕不會削弱信心,反而會讓台灣更懂得—和平從來不是僥倖,而是全民共同的選擇。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