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答詢時指出,「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此言一出,北京旋即抗議,聲稱「性質惡劣、嚴重挑釁」。但仔細觀察,這場外交風波的焦點,早已超越一句話本身。真正讓北京不安的,不是言論,而是共識——一種正在成形的區域防衛共識。

日本政府隨後由內閣官房長官木原稔出面重申立場,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對日本與國際社會至關重要」,並表示已向中方說明。這段表態看似緩和,實際上卻再度確認「台海安全=日本安全」的邏輯。這不是外交失言,而是戰略現實。對日本而言,台灣若遭破壞,東亞海上通道與防衛縱深將立即受到威脅。高市的談話,不過是將這項共識正式說出口。

    北京的強烈反應則揭露了另一層焦慮。長期以來,中共慣於以「內政」論述孤立台海議題,阻止各國將其納入區域安全架構。然而,近年從東京、華府到坎培拉,民主陣營的安全觀已出現質變:台海不再是地理名詞,而是整個印太安全鏈的關鍵環節。當「台灣有事」成為各國防衛規劃的共同語彙,中共最在意的「一中框架」便開始鬆動。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並未改變基本政策,而是以更直接的方式說明現實。這種「去模糊化」的表態,象徵著戰略文化的轉向——從避免觸碰到準備承擔。它讓台海議題從敏感地帶走向公開討論,也讓北京再也難以以外交抗議壓制區域共識。

    中共指責日本「挑釁越線」,事實上卻是自曝其短。因為在現代國際政治中,真正的挑釁不是發聲,而是威脅。當戰機頻繁越線、軍艦持續繞島,北京的所作所為,早已比任何言論更具挑釁性。日本的回應,只是揭穿了這場語言與現實的錯位。

    台灣從這場爭論中應看到的,不只是日本的態度,更是民主陣營在安全觀上的一致。台海和平不再是口號,而是連結國家安全、供應鏈穩定與國際秩序的共同命題。北京或許可以抗議言詞,但改變不了這個趨勢——因為真正的力量,來自共識,而非恐懼。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