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颱風帶來的豪雨重創多地,道路中斷、河川氾濫、居民受困。災情一發生,國軍立即投入工程部隊與後備兵力,不僅協助清理道路,更協同地方政府設立避難所、運送物資。這些行動再次提醒我們,國軍在台灣社會的角色,遠遠超越「戰時部隊」,而是災難時刻最可靠的依靠。

        救災的畫面不只是一種人道服務,它更是國防轉型的體現。當官兵揹著長者走過泥濘,當戰車化作運補工具,這背後是一套完整動員體系的展現。若沒有平日的軍事紀律、工程訓練與後勤規劃,就無法在災難發生時發揮作用。換言之,救災不是額外任務,而是戰備的一部分。國軍在災難中展現的快速反應,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型防衛」,也是讓外界理解台灣韌性的最佳窗口。

        從國際觀點來看,這種「平時救災、戰時防衛」的雙重角色,正是台灣區別於中共軍隊的重要象徵。北京軍方長於軍演與恫嚇,卻鮮少展現守護人民的責任感;相反地,台灣國軍與社會緊密結合,體現的是「以人民為核心」的防衛模式。這種價值的差異,比飛彈數量更能彰顯正當性。

        國軍救災同時也為青年一代提供了不同的國防視角。近年兵役延長常引發爭議,但當社會看到年輕士兵在救災現場揮汗工作時,輿論逐漸意識到兵役並非單純的軍事義務,而是與守護社會息息相關。這種「在場感」不僅提升國防認同,也有助於縮短軍民之間的距離。救災現場,就是最具說服力的國防教育。

        當然,我們也不能浪漫化救災的辛苦。官兵長時間在災區奮戰,常面臨裝備不足、人力吃緊與高強度勞動。這提醒政府必須持續改善國軍裝備、優化勤務分配,避免過度消耗基層士兵。唯有制度性地給予支持,救災與防衛才能形成正向循環,而不是無形負擔。

        颱風帶來破壞,但也帶來檢驗與啟發。這場災難再次證明,國軍是台灣社會最穩定的安全網。當我們看見迷彩身影出現在災區,就能確信台灣的防衛並不僅限於戰場,而是深植於人民生活之中。這種信任與連結,正是民主社會最寶貴的資產。國軍救災,不只是臨時的應變,而是建構台灣韌性國防的長遠基礎。這,正是台灣精神的延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