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Newsweek》2025年8月號以「特集:臺灣有事 そのとき世界は、日本は」為封面主題,封面語指向「對中國壓力與美國『變心』的危機感」,並以多篇章討論「覺悟後的臺灣何以邁向『豪豬』態勢」、美中互動走向、「日本在臺海防衛中的角色」、臺灣社會風險感知與半導體產業的地緣政治連動等面向。此一期以專題方式將軍事安全、產業鏈與輿論心理並置處理,反映臺海議題在日本主流公共媒體中的高顯著度與跨領域關聯。

        臺灣媒體對此亦有轉述與延伸。TVBS整理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副會長Matthew Kroenig之觀點,指若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臺灣海峽可能是最有力的引爆點」;同時提及臺灣近年以「豪豬化」與不對稱作戰為主軸的防衛取向、國防預算占比的上調規劃,以及以「全社會防衛韌性」為框架的通訊、能源與後備體系等配置與演進,並以影視文本作為風險溝通的延伸案例。上述內容呈現出一種「軍事嚇阻—社會韌性—產業支持」的敘事鏈結。

        綜合觀察,日方週刊以封面專題設定議題邊界與討論框架,凸顯臺海風險的跨部門性(安全、經濟與社會心理);臺灣媒體則透過引述美國智庫評析與本地政策變化的並列,強化「引爆點/豪豬化」等關鍵詞的公共傳播效果。兩者在素材與筆法上各異,但均顯示:臺海被定位為高風險議題的同時,也被置於更廣的治理與聯盟脈絡下加以解讀。此種跨媒體的敘事共振,使得「是否爆發衝突」之外,對「如何配置嚇阻資源與社會韌性」的討論更常態化,並使產業與社會面向成為安全議題的必要背景。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