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從花蓮堰塞湖災害事件看台灣防災制度與地方決策文化
2025.10.02 | 22:32
近期的花蓮堰塞湖災害事件,再次突顯台灣防災治理的結構性問題。雖然中央與地方在《災害防救法》下分工明確,中央負責監測、預警與資源調度,地方負責疏散與安置。然而實際情況卻是,中央早已備妥人力與裝備,並多次提醒縣府啟動撤離,卻因縣府遲疑與推諉,導致防災體系名存實亡,無法有效運作。這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台灣地方治理文化長期積弊的縮影。事實上,中央在事前已展開完整部署。9月19日中央的跨部會會議已明確告知花蓮縣府,若需國軍支援可即刻提出;9月21日內政部也透過疊圖評估1,837戶需撤離,並將完整門牌名冊交給縣府。光復、萬榮、鳳林鄉鎮也依需求申請國軍與替代役支援,中央立即派遣。制度與資源充足,但縣府未即刻行動,事後卻將責任指向中央,突顯地方政治文化與責任承擔的落差。值得注意的是,社會輿論中也出現資訊混淆。例如媒體將林業保育署通報中的「影響範圍」與「疏散範圍」混為一談,誤導大眾以為疏散人口從數百戶暴增到上千戶。事實上,林保署的職責僅止於監測;真正的撤離名冊,是內政部依科學模型計算後交付地方。這種混淆既反映了傳播的不嚴謹,也突顯地方政府在資訊澄清與行動上的怠惰。從國際經驗來看,地方政府在防災中的即時決斷,往往是降低傷亡的關鍵。以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為例,雖然中央的海嘯警報系統高度精確,但不同地方自治體的反應卻差異極大。宮城縣部分市町立即依預警疏散,傷亡相對較少;福島部分地區則因遲疑與資訊傳達不全,造成更大規模的死傷。這正印證了「制度設計」與「治理文化」之間的落差。換言之,儘管中央周詳規劃,也需要地方願意承擔政治風險,才能落實成為具體行動。歐洲的經驗也可為殷鑑。2021年德國西部大洪水,中央的氣象與水文機構已經發出極端警告,但部分市鎮政府未能及時疏散居民,導致逾180人罹難。事後調查直指「資訊到地方層級斷鏈」與「地方政治人物遲疑不決」是傷亡擴大的原因。這與花蓮縣府的猶豫如出一轍,突顯地方執行層面的決策遲疑,才是制度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美國加州的野火防災體系,則提供另一種對比。加州州政府建立了州級的紅旗警戒和跨郡的應變機制,但實際的撤離命令仍由郡政府發布。若地方首長遲疑,延誤撤離時機,後果極其嚴重。2018年天堂鎮(Paradise)的營溪大火,就是因撤離指令下達過晚,最終造成85人罹難。事後的改革,要求郡政府必須依據州政府的風險評估快速下達指令,並建立責任檢討制度。這正是台灣可以師法的方向。台灣地方治理的政治文化問題尤為顯著。縣市首長平時「裝傻」規避責任,災後「裝忙」掩飾失職,將批評轉嫁中央。這種行為模式,不僅侵蝕了人民對政府的信任,也讓防災治理淪為政治秀場。具體而言,花蓮堰塞湖災害事件至少提供三項政策上的警示與必須強化的作為:一、建立責任追蹤機制:應強化地方政府在災害應變的紀錄與稽核,將疏散命令與應變決策納入「問責報告」,避免責任模糊化。二、提升資訊整合透明度:中央各部會的通報、分析與撤離名冊,應透過統一平台公開,降低地方或媒體二次詮釋的空間。三、培養地方專業決策文化:除了硬體資源,中央應推動縣市長與一級主管的專業訓練,讓他們理解「延遲決策」的實際風險,並在災害中勇於承擔責任。綜言之,堰塞湖危機不僅是單純的自然災害,更是台灣防災體制與地方治理文化的一面鏡子。雖然中央資源充足、制度完善,但若責任政治持續缺席,再多預算、再多資源投入,最終都將淪為空轉,也難以保障民眾安全。因此,唯有從防災制度與決策文化兩面同時改革,台灣的防災治理才能真正成熟。
最新留言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