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垃圾問題,不只是市容問題,更是公共健康與社會正義的警訊。台中大里掩埋場超過38萬噸垃圾堆積成山,文山焚化爐升級多年延宕,讓居民長期暴露在惡臭與污染之中。這些現象提醒我們:市民不是消耗品,政策不能將人的健康擺於邊緣。
首先,垃圾山與焚化爐延宕的現象,顯見治理缺失。舊焚化爐未按時升級,缺乏氮氧化物去除設備,周邊居民多呼吸七年的髒空氣。掩埋場垃圾裸露、污水外溢,不僅危害健康,也帶來心理壓力與生活不便。政策的延宕與執行落差,讓民眾承擔長期風險,而市府卻無有效解決方案,反映出公共治理的盲點。
其次,這是典型的環境不正義。垃圾場與焚化爐往往設在低收入或弱勢社區,居民缺乏選擇,無法逃離這些污染的影響。城市決策若只考慮成本或行政便利,而忽略居民健康與公平,便形成「弱勢受害者承擔風險」的現象。這不僅是健康問題,更是社會正義的考驗。
第三,透明與參與不足,使問題惡化。當地居民往往難以即時取得空氣監測數據,也缺乏政策參與管道。當公共政策封閉、缺乏民意介入時,治理失能便成為常態。垃圾山不僅是物理堆積,更是制度疏漏的象徵。
要改變現狀,政策必須以居民健康與公平為核心:
一、立即啟動焚化爐升級與污染防制,確保排放符合標準。
二、建立掩埋場與焚化爐監測透明機制,公開數據,並納入民眾參與。
三、長期廢棄物治理規劃,跨部門協作,將健康影響納入政策優先指標。
城市治理的目標,不只是整潔或數字上的合格,更是居民能夠安心生活、呼吸乾淨空氣。垃圾山與污染延宕提醒我們的是,市民不是消耗品,政策不能把風險轉嫁給弱勢族群。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公共政策的每一次延誤,每一個治理盲點,都直接影響居民生活。唯有以健康、公平與透明為核心理念,才能讓城市的發展真正為人而存在,而不是把人當成承受風險的消耗品。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