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出現首例非洲豬瘟確診後,政府宣布全台禁止廚餘餵豬。筆者理解防疫的急迫性,但也提醒:防疫不能以焚化取代循環。防疫與永續並非零和,應趁此機會建立安全廚餘再生制度,化危為轉機。
非洲豬瘟雖不影響人類健康,卻會重創畜牧產業。病毒能在低溫環境長期存活,短期全面禁餵確有必要。然而,若禁令成為常態,台灣每年近五十萬公噸廚餘將被迫送進焚化或掩埋系統,不僅加重焚化廠負荷、增加碳排,更背離政府推動的循環經濟與淨零減碳承諾。
防疫是一時,循環是永續。國際經驗顯示,廚餘經高溫殺菌、乾燥、發酵等技術,可安全再利用。日本採行Eco-Feed認證制度,確保飼料可追溯;韓國則推動食品廢棄物再利用法,讓超過四成廚餘安全飼料化。台灣應從防疫恐慌中學習,建立屬於自己的「安全再生制度」。
廚餘再利用不只是廢棄物管理,更是減碳與糧食韌性的關鍵。台灣豬隻每年仰賴大量進口穀物飼料,若廚餘再利用機制停擺,糧食自給率與碳中和目標都將倒退。農業部資料顯示,廚餘飼料化每年可減少進口飼料上億公斤,節省上億元成本,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每回收一公噸的廚餘,相當於減少約0.3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廚餘經厭氧消化可產生再生能源,堆肥化則能提升土壤碳匯與有機質含量,強化糧食系統的韌性。未來政策可結合社區堆肥、校園食農教育與餐飲業分流制度,讓民眾直接參與循環過程,打造「零浪費、低碳、可再生」的城市糧食體系。
因此,建議政府儘速啟動五項行動:
一、建立安全廚餘再利用登錄制,參考日本Eco-feed制度,制定高溫滅菌與追溯流程。
二、補助地方建置中小型乾燥、發酵設備,降低集中處理風險。
三、公開廚餘流向資訊,建立透明溯源平台。
四、推動《食物資源循環法》,整合防疫、減碳與糧安政策。
五、將廚餘循環成果納入減碳與糧食政策指標。
台灣從SARS、口蹄疫到非洲豬瘟,屢屢陷入「防疫與永續」的兩難。如今正是制度轉型的契機。
顯而易見的,以科學管理取代恐懼封鎖,以制度升級取代一禁了之,讓防疫、循環、減量與惜食同行,才能在防疫安全的基礎上,重建安全循環體系,並守護台灣的糧食安全、氣候行動與永續未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