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年金制度,其實是一部財政警鐘的歷史。

最初,公教人員的退休金全由政府支付。隨著退休人口增加,財政壓力愈來愈沉重,1995年國民黨政府進行第一次年金改革,成立退撫基金,由政府與現職人員共同提撥。然而,這次改革忽略了兩個關鍵:第一,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退休人數持續增加,基金撥付愈加沉重,若不再改革終將破產;第二,未設所得替代率上限,導致部分退休公教人員月領所得高於現職,並衍生18%優存的不公平現象。

2005年扁政府進行第二次改革,設定所得替代率上限為九成,但偏高且對高職等者有利,被批為「肥高官、瘦小吏」。馬政府於2010、2011年推動第三與第四次改革,卻未從根本解決基金收支失衡的問題,破產危機依舊未除。

直到2017年蔡英文政府推動第五次年改,才真正讓年金制度回歸永續。改革措施包括:提高現職提撥率、調降退休所得替代率、逐步延後退休年齡至65歲,並在2023年起為新進公教人員導入「儲金制」,由政府每月提撥固定比例至個人帳戶,讓退休金制度更公平且不再依賴退撫基金。這是台灣年金走向永續的重要轉折點。

從歷史脈絡可見,年金破產的根源在於國民黨執政時期的錯誤設計與長期怠惰。馬政府明知問題嚴重,卻不敢得罪基本盤,只留下爛攤子給後任。蔡政府雖承受巨大政治代價,仍勇於改革,使制度免於崩壞。年金改革本質上是一項「犧牲部分既得利益,以保障全體公教與全民財政」的必要工程。

如今國民黨為鞏固鐵票,推動修法讓年改開倒車,不僅將讓退撫基金重回破產之路,最終也會使現職公教退休時領不到退休金;若政府為防破產再度以預算撥補,勢必排擠其他民生經費,讓全民買單。這樣的做法,等同拿未來世代的權益換取短期政治利益。

年金改革是一場艱難但必要的制度重建。唯有堅守改革方向,維持財政與社會正義的平衡,才能讓公教制度永續、讓台灣社會繼續向前。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