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曝光的大量Epstein文件,再度撕開國際學術界的遮羞布。最新資料顯示,語言學泰斗Noam Chomsky不僅在Epstein 2008年被起訴後仍與其通信,甚至在2015–2016年間多次於哈佛大學與他會面,討論範圍從神經科學、電腦科學到政治議題。這些資訊來自Epstein的行事曆與Harvard Crimson等媒體揭露,並已被多方查證與報導。
更關鍵的是,安排這些會面的地點之一,是由Epstein捐款設立的「演化動力學研究中心」(Program for Evolutionary Dynamics)。一個掌握龐大財富、身負性犯罪指控的財團人物,能夠自由出入學術殿堂、安排學術巨擘出席密會。這顯然不是巧合,而是一種結構性的滲透。
Chomsky對此的回應更令人震驚。他說:「我們偶爾見面;這是私人事務,關你們什麼事。」這句話不只冷漠,更顯示部分學者對自身權力與公共責任毫無自覺。學術象牙塔並非私人俱樂部,當學者掌握輿論、思想與影響力,他們與權勢人物的互動,就是公共議題。
回頭看台灣,我們真的比世界乾淨嗎?
事實上,台灣學界並非「清水」。只是我們習慣不說、習慣看不見:
ㄧ、大型企業基金會長期資助研究計畫,研究結果卻高度偏向業者立場,例如某些能源、農藥、食品議題中的委託研究,結論與業者需求「高度一致」,卻避談利益關係。
二、大學教授為政府部會或財團兼任顧問,卻未清楚揭露利益衝突;重大政策的專家審查會議中,時常出現「長期領政府經費者審政府案」「長期領企業案者審企業案」的荒謬現象。
三、一些知名教授與科技業、建商、政治人物互動密切,甚至以學術或研究名義幫特定政策背書,卻從不說明是否取得企業贊助或私下資源。
台灣沒有Epstein,但我們是否就沒有「Epstein式的黑影」?
沒有富豪私島、沒有密會行事曆,但我們有看不見的研究案、未公開的顧問費、跨界游移的學術權力網絡。這些灰色地帶同樣可能影響政策、改變輿論,甚至扭曲學術的判斷。
Chomsky與Epstein的曝光,是世界學界的一面鏡子。照進台灣的時候,我們準備好正視自己的倒影了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