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發展,常伴隨著資源集聚與人口成長,但廢棄物問題卻往往成為治理盲點。台中市近年來的大里掩埋場垃圾山、文山焚化爐延宕升級,突顯地方政府在廢棄物管理上的制度缺陷,也暴露出市民健康受到長期忽視的風險。

首先,政策落實與規劃脫節,是城市治理的主要盲點。政府在規劃焚化爐升級或垃圾場擴建時,往往著眼於成本、招標程序或行政便利,而非從居民健康與長期環境影響出發。文山焚化爐升級案延宕七年,原本為保障空氣品質的政策,因行政拖延而變成民眾吸入髒空氣的風險源。大里掩埋場垃圾超載,污水與臭氣外溢,更是制度疏漏的直接後果。

其次,廢棄物治理缺乏透明與參與機制。居民難以取得即時監測數據,也缺乏管道表達意見或參與決策,政策過程完全被行政封閉化。這種「缺席的治理」,使市民成為被動受害者,無法對危害提出監督或建議,環境不正義問題因此加劇。

再者,跨部門協作不足,造成政策碎片化。廢棄物處理涉及環保局、工務局、衛生局甚至中央單位,但缺乏統一協調與監督。結果是,垃圾山問題未被即時解決,焚化爐延宕亦缺乏有效追蹤,市民健康風險長期累積,卻無人承擔責任。

要解決這些盲點,需要多層次的改革:

一、政策設計應以健康風險為核心:無論焚化爐升級或垃圾場規劃,都要納入居民健康評估與風險緩解措施。

二、建立透明監測與民眾參與機制:污染數據、施工進度、政策決策過程應公開,居民可提出意見並參與監督。

三、跨部門協作與責任明確化:環保、工務、衛生等部門需共同制定長期廢棄物治理計畫,明確責任分工與追蹤機制。

城市治理的核心,不只是建築、道路或經濟成長,更關乎每一位市民的生活安全與健康。當政策忽略居民日常環境的實際風險,治理盲點就會形成,社會信任隨之下降。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每一個垃圾山、每一次空污超標,都是治理缺失的警示。唯有以健康為核心、透明參與、跨部門協作,才能讓城市真正為人民而存在,而非成為制度疏漏下的受害地。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