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梧棲非洲豬瘟案,震撼全台。日前該養豬場負責人父子被法院以「業務登載不實」為由收押禁見,引起各界關注。社會輿論或許支持嚴懲防疫漏洞,但冷靜想想:這是一場動物傳染病,不是人傳人的公共衛生危機。試問,全世界有哪個國家,會為了非洲豬瘟而將豬農收押?

非洲豬瘟病毒不會感染人,防疫的重點應在於制度、管理與源頭防堵。台灣近年自豪「三豬病絕跡」,但這樣的自信,讓中央與地方在制度維護上漸漸鬆懈。廚餘蒸煮的設備老舊、登錄系統繁瑣、回報流程形式化,一旦地方政府防疫能量不足,最終受害的往往是最末端的豬農。

這次疫情被爆發後,社會焦點卻集中在「豬農造假」或「登載不實」。但問題不在報表,而在制度。若防疫系統必須依靠一位老豬農「手寫登錄」才能生效,那表示整個防疫資訊鏈本身早已落後時代。如今疫情爆發,政府第一時間選擇以刑罰究責,將個別豬農以羈押手段控制,似乎是政治回應快、制度反省慢的又一例。

政府若真要嚴防廚餘傳染,為何不早就禁止廚餘餵豬?若認為蒸煮可行,為何不設集中蒸煮場、專責監控?許多歐洲國家早已改採能源化與集中熱處理,減少風險,也減少基層壓力。台灣卻長期讓數千戶小農各自為政,以簡易蒸煮桶應付檢查,防疫的責任被切割、被稀釋,最終卻又落在最無力的一端。

司法在此扮演的角色,也值得省思。收押是一種最嚴厲的刑事手段,應限於有逃亡、滅證或反覆實施重大犯罪之虞。對一位豬農父子而言,既無串證能力,也無逃亡可能,卻被羈押禁見,難免讓人懷疑這是否是防疫焦慮下的「象徵性懲罰」。

防疫不是懲罰,司法也不是政策遮羞布。病毒的擴散是結構性問題,需要跨部門合作與系統檢討。當政策失靈被轉化為個人責任,社會就容易在「抓戰犯」的氛圍中迷失真正的教訓。

豬瘟不是人瘟。這場疫情的重點,不在豬農是否登載錯誤,而在政府是否勇於檢討整個廚餘管理、防檢體系與應變機制。唯有正視制度漏洞、建立透明責任鏈,才能防止下一次悲劇。收押豬農,救不了防疫;只有制度的反省與改革,才能真正守護台灣。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