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核電議題再度引發社會熱議。隨著核電廠可能的延役計畫與老舊設備維護問題浮上檯面,台灣面臨的不只是能源供應的挑戰,更牽動能源安全、環境保護與世代正義。社會各界對核電延役抱持不同立場,但值得思考的是:政策是否以科學、透明、長遠的角度來決策?還是被政治算計與短期利益牽制?
首先,核電延役的風險本質不可忽視。老舊核電機組皆已服役超過原設計年限,設備老化、維修難度增加,對運轉安全造成壓力。國際上,美國核管會(NRC)與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均要求核電廠延役前必須進行嚴謹的安全審核與環境影響評估,確保在任何自然與社會風險情境下,對周邊居民與周遭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然而台灣現行的審查制度,雖有安全檢測,但在環評、核廢料處理及事故應變計畫上仍存在漏洞,治理決策也未能公開透明並充分與民眾溝通。
其次,核能的環境影響與核廢料管理問題不容忽略。核廢料長期處置困難,涉及龐大成本與世代責任。核電廠延役雖能短期穩定供電,但核廢料管理問題與核子事故風險將由下一代承擔。相較之下,投資再生能源、強化能源儲存與電網調度,雖需時間與資源,但長遠來看更符合環境正義與永續發展原則。
第三,政策制定過程的透明度,是社會信任的基礎。核電延役涉及全國能源供應與公共安全,決策不能僅停留在行政部門的內部討論。政府應主動公開審查過程與討論內容、風險評估及替代方案,並納入公眾意見。否則,核電延役將成為民眾恐慌與社會分裂的來源,而非真正的能源解方。
台灣面臨的不是單一選擇,而是一系列平衡:能源穩定、環境安全、經濟成本與社會信任。核電延役若無充分安全保障與透明審查,只是將風險留給未來世代。相對地,加速再生能源發展、完善電網調度與儲電系統,將能逐步降低核能依賴,達到供電維穩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作為公民,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短期口號與政策承諾,而是清楚、可檢驗的行動計畫。核電延役與廢核的討論,不該停留在立場對立,而應以科學、透明、世代責任為核心。台灣的能源政策,應當成為人民信任與安全的保障,而非不確定風險的承擔。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政策的每一個決定,都影響每一個人、甚至未來世代的生活品質。唯有理性討論與透明決策,才能讓台灣在能源轉型中,走得更穩、更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