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長期面臨能源結構與空氣污染的雙重挑戰。工業化與交通密集帶來的污染,與核能、火力發電的排放問題交織,使居民長期暴露於 PM2.5、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質中。能源轉型不只是電力供應問題,更直接關乎空氣品質與公共健康,是城市治理與政策決策不可忽視的核心議題。

首先,能源結構的現實限制了空污防制成效。核電雖可降低燃煤依賴,但設備老化與核廢料問題仍不可忽視;燃煤與燃油發電仍占一定比例,造成持續污染排放。加上交通排放與工業廢氣,空氣品質改善成效有限,居民健康受損的問題依舊突出。換言之,單靠現有發電結構,無法徹底解決空污問題。

其次,能源轉型與空污防制必須同步規劃。台灣已有再生能源政策,但推動速度仍遠低於需求增量。因此,政府應加速太陽能、風能發展,同時建立穩定的電網與儲能系統,減少對污染發電的依賴。此外,現有火力發電廠應加裝高效率的空污防制設備,確保每一度電都符合健康標準。這樣才能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同步降低空氣污染對民眾的影響。

第三,政策透明與民眾參與是能源轉型成功的關鍵。政策若缺乏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不僅容易引發疑慮,更可能導致執行落差。居民有權了解能源來源、排放數據與污染風險,並可對政策提出建議。唯有將民眾納入決策過程,能源轉型與空污防制才有社會支持,才能真正落地。

國際經驗顯示,成功的能源轉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技術、制度與公民參與同行的長期實踐。歐洲國家透過再生能源併網、燃煤替代與嚴格排放標準,大幅改善空氣品質;日本則結合能源效率提升與污染監控,降低居民健康風險。台灣在政策設計上若能借鏡這些經驗,兼顧能源安全與健康防護,才能逐步擺脫空污困境。

能源轉型不只是經濟議題,更是民生與公共健康議題。值得提醒大家的是,每一度空污減排、每一度再生能源發電,都直接影響居民呼吸的空氣與健康。因此,台灣下一步,必須以能源轉型帶動空污防制,落實在技術、政策與民眾參與上,才能讓城市呼吸自由空氣,居民安心生活。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