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黑海以自殺式無人艇(Unmanned Surface Vehicles,USVs)攻擊俄羅斯黑海艦隊,引發全球對無人艇軍事應用的關注。這些無人艇,如MAGURA V5系列,多次成功擊沉或重創俄艦,2022年10月對塞凡堡港 (Port of Sevastopol)的突襲,導致俄巡邏艇與登陸艦受損,迫使俄艦隊撤離克里米亞至新羅西斯克港(Port of Novorossiysk)。對此,國防部計劃投入新台幣180億元購置1320艘無人艇應對相似的中國威脅。本文以烏克蘭黑海戰例為基礎,分析黑海與台海海況差異、訊號傳輸基建、電戰干擾問題,思考無人艇在高強度軍事衝突中的技術挑戰與對策。

海況比較:黑海與台海的挑戰差異

搭配導彈的烏軍無人艇Magura-7。 圖 : 翻攝自河東三叔

黑海與台海的海況差異對無人艇設計與操作影響深遠。黑海位於內陸,面積約43.6萬平方公里,平均浪高1-2米,一年7-8個月為三級以下海況(波高<1.25米),冬季偶有風暴,浪高可達2-3米。烏克蘭無人艇如MAGURA V5(長5.5米,排水1噸)專為平穩水域設計,採用輕量化單體船體,最高航速42節,適合長距離突襲。2023年8月對諾沃羅西斯克港的攻擊中,無人艇在1.5米浪高中穩定航行,成功擊中俄登陸艦Olenegorsky Gornyak。然而,冬季風暴(如2023年12月)使15%艇隻因浪高翻覆,顯示黑海偶發惡劣海況仍具挑戰。

持續更新:楊宏基觀點》2025年中國九三大閱兵:金正恩的「政治勝利」與國際情勢的轉向

相較之下,台海環境更嚴苛。台灣海峽平均寬度180公里,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受東北季風與颱風影響,一年7-8個月為三級以上海況(波高>1.25米),冬季浪高常達3-5米,颱風季可超6米。台灣無人艇需具高穩定性與耐海性,模擬以台船「奮進魔鬼魚」(Endeavor Manta)為例,三體船(trimaran)設計在模擬測試中可抗4-5級浪(波高2.5-4米),相較單體船更能抵禦側浪衝擊。烏克蘭無人艇在黑海的成功仰賴平穩海況下的遠距操控,但台海高浪與強風要求艇身強化結構(如碳纖維或泡沫填充)與更穩定的通訊系統。黑海經驗顯示,無人艇在浪高超過2米時訊號傳輸易中斷,台灣需針對台海多變洋流與急風,優化艇體與天線設計。

訊號傳輸基建:衛星與中繼網絡的混合模式

俄羅斯海軍的「伊萬諾維茨號」導彈快艇在克里米亞多努茲拉夫湖被烏軍無人艇擊沉。 圖:翻攝自 @DarthPutinKGB X 帳號

烏克蘭無人艇在黑海的成功依賴先進的訊號傳輸基建,主要整合商用衛星與無線電中繼網絡。早期無人艇(如2022年塞凡堡港攻擊)使用SpaceX的星鏈(Starlink)衛星系統,搭載小型衛星天線,提供高頻寬視訊回傳與導航,控制範圍達數百公里。據烏克蘭國防情報局(HUR),MAGURA V5的Starlink整合成本約10萬美元,允許操作員從敖德薩遠端控制航向與引爆。2023年8月對新羅西斯克港的攻擊,三艘無人艇穿越黑海600公里,依賴Starlink完成任務,擊中俄艦並造成嚴重損傷,顯示衛星基建在廣闊水域的優勢。

然而,烏克蘭並非單純依賴衛星。為應對俄羅斯電戰干擾,開發混合基建,結合無線電中繼與光纖輔助。俄羅斯Katran無人艇僅用傳統無線電(範圍100-200公里),易受地形與干擾限制。烏克蘭則在初期使用高頻無線電(700-1000 MHz),後期切換衛星,並透過無人機(UAV)作為空中中繼。2024年3月對俄國「謝爾蓋·科托夫號(Sergey Kotov)」巡邏艦的攻擊中,烏克蘭使用移動指揮車(配多頻天線)與UAV中繼,延伸控制範圍至300公里,艇群互相轉發訊號,降低單點失效風險。《IEEE綜覽》(IEEE Spectrum)報導,這種「蜂群」戰術強化了訊號韌性。

台灣可借鏡此模式,但需因應台海狹窄、多島礁環境。黑海開放水域適合衛星主導,但台海地形複雜,訊號易受遮蔽。台灣可部署岸基中繼站(如金門、澎湖)與行動天線陣列,結合低軌衛星(如Starlink或國產系統)。烏克蘭經驗顯示,Starlink終端成本低(約2500美元),但需備份電源與加密模組防網路攻擊。2025年烏克蘭升級版MAGURA V7整合AI導航,減少訊號依賴,台灣無人艇可採類似「分散式指揮網」,從陸上車輛或小型船隻發射艇群,強化訊號覆蓋。

電戰干擾問題:俄羅斯挑戰與烏克蘭對策

國內廠商自制水面無人載具。圖為碳基科技的「碳險家1號」無人艇。 圖:翻攝「臉書」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公共關係室粉絲專頁

電戰(Electronic Warfare,EW)干擾是黑海無人艇戰的最大威脅。俄羅斯部署Krasukha-4與Bukovel-AD系統,干擾GPS/GLONASS信號,導致無人艇失控或偏航。2022年10月塞凡堡攻擊中,7艘艇僅3艘抵達目標,失聯率達75%,部分因俄軍發送假衛星訊號(spoofing),使艇隻誤判位置。2023年《紐約時報》報導,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的jamming系統大幅削弱烏克蘭無人艇效能。

烏克蘭的反制策略快速演進。初期採用頻率跳變(frequency hopping),讓無線電自動切換頻段規避干擾。2024年2月,烏克蘭Pokrova EW系統成功癱瘓俄軍Orlan-10無人機,顯示反制能力。為對抗無線干擾,烏克蘭測試光纖控制:2024年8月,德國HIGHCAT公司提供HCX光纖無人艇原型,免疫無線干擾,雖限於短程(數公里),但適合近岸突襲。2025年1月,烏克蘭以光纖艇摧毀俄Pantsir-S1防空系統,避開Krasukha干擾。此外,AI與慣性導航系統(INS)整合使無人艇在訊號中斷時可自主鎖定目標。2024年7月,無人艇在俄直升機巡邏下,部分轉入自主模式,搭載機槍與FPV無人機,擊落俄Mi-8直升機。

台灣面臨類似電戰威脅,中國可能部署鷹擊-18導彈的EW模組。黑海經驗顯示,無人艇命中率僅20-30%,多因干擾;台灣無人艇需整合抗干擾天線、雷射通訊(Li-Fi)或光纖控制,減少無線暴露。Navy Lookout 2025年報告建議,投資EW訓練與反制軟體,對抗中國潛在jamming系統。

蜂群戰術、後勤與訓練

台灣雷虎無人艇測試時一度失聯,後由海巡署找回。 圖:海巡署提供

黑海經驗揭示多項注意事項。首先,蜂群戰術增強作戰效能。烏克蘭以4-6艘艇群行動,部分搭載EW jammer壓制俄防禦,部分作為誘餌。2025年5月,MAGURA V5發射AIM-9X導彈,擊落俄Su-30戰機,展示多功能整合。台灣可設計無人艇為模組化蜂群,從澎湖或東海岸發射,分散敵方火力,但需AI優化頻譜分配,防止訊號過載。

其次,後勤挑戰不容忽視。烏克蘭無人艇單價約25萬美元,遠低於俄艦(Sergey Kotov約6000萬美元),但黑海鹽水腐蝕電子,回收率僅40%。台灣台海高鹽霧與颱風季要求無人艇強化防腐蝕材料與防水電子。烏克蘭快速迭代(2022-2025年從原型到V7版)降低成本,台灣需建分散工廠,防單點破壞。

最後,網路安全與人機介面至關重要。俄羅斯曾駭入Starlink,烏克蘭轉用加密VPN。操作員使用Xbox控制器手動接管,降低失控風險。台灣需強化操作員訓練,確保遠端操控熟練。

黑海經驗與台海策略

台灣雷虎無人艇測試時一度失聯,後由海巡署找回。 圖:海巡署提供

烏克蘭黑海無人艇戰爭顯示,訊號基建與電戰反制是成敗關鍵,混合衛星-無線-光纖架構提升韌性,但台海惡劣海況要求更高耐海性與抗干擾能力。180億元投資應涵蓋EW訓練、後勤與蜂群戰術,轉化為非對稱優勢。黑海戰例警示,無人艇需技術與戰術融合,方能在台海複雜環境中致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