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高雄市黨部11月18日召開執評委員會議,通過2026年市議員選舉第一階段提名席次建議,確定大旗美、第2、第3、第4、第5、第6與第8選區共7個選區的提名數,宣告綠營正式進入議員佈局階段,其中第6選區(旗津、鼓山、鹽埕)應選4席、民進黨維持提名2席,延續上屆「藍綠各2」的大致板塊,第三勢力得票有限。不過,綠營同選區早在半年多前就有新人表態參選,曾任陳其邁立委助理的鹽埕區博愛里現任里長林哲弘,將挑戰資深的老大姐李喬如和新潮流菊系大將簡煥宗,讓原本競爭的態勢從「黨對黨」提前轉為「黨內路線之爭」。

第6選區橫跨旗津半島、壽山山腳到老鹽埕街區,是高雄都會中相當具代表性的複合選區,旗津區以觀光、漁業為主,人口結構偏高齡,交通仰賴渡輪與車輛轉運,長期關注渡輪班次、安全、醫療與長照資源;鼓山區兼具舊社區與新建商圈,包含壽山、內惟、哈瑪星一帶,既有老屋保存與生活品質問題,也有海景住宅、輕軌與港灣觀光議題;鹽埕區曾是高雄最繁華的商業核心,如今從「老城區」轉型為文創與觀光重鎮,駁二藝術特區、舊堀江與老市場並存,地方創生與老商圈再造成為重要議題。

當前熱搜:管仁健觀點》想我的書友筆友和酒肉朋友

山海景觀、新舊社區、商圈變遷的組成,使第6選區同時面對「長照與高齡」、「觀光與交通」、「老屋與商圈轉型」等多重議題,也讓議員候選人的專業背景與在地耕耘方向,成為選民觀察的重點。民進黨決定在第6選區維持提名2席,等同在4席中爭取「穩住2席基礎」,對外避開過度提名風險,過去選舉結果顯示,藍綠在此區勢均力敵,若任何一方提名過半,都可能因票源分散而導致席次流失,維持2席被解讀為穩健路線;對內因席次有限、壓力內縮,既有兩席空間不變,意味著現任議員若全數尋求連任,新人要突圍,就必須在黨內初選中證明「換人不失分,甚至有加分空間」。

2022年該區由兩名民進黨現任議員李喬如和簡煥宗連任成功,顯示既有問政基礎與地方服務網絡仍具實力,也都具備穩固的在地組織與高知名度。李喬如長年深耕地方,且連任8屆議員,是當今高市議會最資深的議員之一, 但明年就將屆69歲;簡煥宗出身陳菊一手提拔的「六小福」, 為民進黨新系代表,替在地爭取多項措施、福利,深受基層支持。林哲弘這次以初生之犢姿態,大膽爭取議員初選提名,綠營支持者如何在「資深問政經驗」與「世代交替、新政治風格」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將是黨內最關鍵的討論點。政黨是否願意在安全選區中,讓新血與新思維真正有機會進入決策與問政核心, 也考驗民進黨在地方長久經營的遠見。

林哲弘出身陳其邁立委時期的助理,也曾擔任陳其邁市長及蔡英文總統高雄競選總部組織幹部,目前也是民進黨高雄市黨代表及高雄市政府顧問,算是陳其邁的子弟兵。2014年他初試啼聲,從幕後走向幕前,以年輕形象參選里長,最後3票之差驚險擊敗年長20歲的對手,至今已連任3屆里長,曾獲特優里長與資深里長表揚。累積十年里長服務經驗的他,這次決定更上層樓,出馬角逐市議員,年輕有親和力是他的最大優勢,要把熱情與行動力帶進市議會,為旗津、鼓山、鹽埕爭取建設與照顧,也期待參選能帶給選民新選擇,加大地方的進步腳步。

當前熱搜:美軍近期頻繁往返與那國島 可運送物資到台灣、阻卻解放軍活動

林哲弘長期在鹽埕區服務,專長數位創作,有組織發展與領導相關學習背景,主打「懂組織、會協調」的實務路線,其政策訴求聚焦在旗津強調交通便利性與觀光動線、觀光產業與在地居民生活品質如何平衡;鼓山希望兼顧老屋保存、居住環境與長輩生活照顧;鹽埕關注老商圈轉型、老市場與新興店家共存,以及如何引進人潮、留住在地居民。

基層里長出身的新面孔與現任議員有何差異性?相較於長期在議會問政、擁有完整質詢紀錄與媒體曝光的現任議員,里長出身的新面孔通常強調的是日常里內服務、與鄰里社區的密切互動,以及能否把「里長式服務」放大到整個選區。二者在選戰打法與溝通語言上,自然會拉出不同風格。對選民而言,這樣的差異提供了多元選項,有人看重議會問政與政策監督,有人重視生活周遭的具體改變與服務回應,兩種期待都將體現在黨內初選民調與未來大選投票行為中。

新思維與新血加入對城市與政黨的效應,從政黨整體發展的角度來看,高市第6選區出現基層實戰出身、年紀較輕的新面孔,有幾項值得觀察的可能影響,首先是議題視角的更新,從里內服務到城市想像,新世代參政者多半熟悉社群媒體與年輕族群語言,也較容易把「地方小事」連結到更大的城市議題,像是老屋修繕、長照需求、夜間觀光等,既是里民日常也是城市品牌的一部分。新血若能把這些生活經驗轉化為政策語言,城市議題的討論層次可能被往上推一階。

在政黨體質的調整上,換血可避免與年輕世代脫節,對注重年輕選票的民進黨而言,如何在穩住傳統支持者的同時,又讓20、30多歲的選民感覺「這個黨還願意聽年輕人說話」,是未來數年無可迴避的課題。當中生代、新生代陸續投入議員提名,若能在黨內獲得空間,等於在組織裡打開一個「世代對話的窗口」,有助於避免政黨與社會脈動漸行漸遠。

家庭投票結構的潛在變化也不容忽視,第6選區具有高齡社區與年輕族群並存的特色,若年輕選民對「新面孔」產生認同,不只是自己投票行為的改變,更可能在家庭內部形成對話,是否要從長期支持的既定人選,改為給年輕參選人一個機會?這樣的「家庭內討論」,在未來選舉中將會是投票慣性的一個關鍵變數。當議會中逐漸出現更多不同世代、不同專業背景的議員,市府在面對監督與建議時,也可能被迫調整溝通方式,從單向說明,轉向更多元的協調與協作,對老城區轉型、港灣觀光開發、長照資源配置等議題而言,新思維若能導入,可能打破過去「只在選舉時討論、選後就沉寂」的循環,從而對城市治理風格帶來調整空間。

從2022年到即將到來的2026年,高雄地方選戰的一大變化,是社群媒體與短影音已經成為常態工具。對第6選區的任何參選人而言,未來選戰有幾個共同挑戰,陸戰仍是基本功,旗津、鼓山、鹽埕都有舊部落大量高齡人口與長住居民,里、鄰、廟口、社區活動中心的陸戰拜訪仍是不可或缺。握手、服務紀錄與地方評價,依舊是許多中高齡選民的重要判斷基礎。空戰則是差異化工具,也逐漸蔚為選舉宣傳的新常態,駁二、高雄行音樂中心、愛河灣等景點已是年輕族群與外地遊客打卡熱點,社群平台上的議題操作與影音內容,能快速形塑「誰比較懂年輕人、懂觀光」的印象。

對旗津、鼓山、鹽埕的選民來說,2026年的第6選區,不僅是政黨版圖的角力場,更是一場關於「老城市要如何走向下一個十年」的集體選擇;而新舊世代如何共存、接棒,也將在這場選舉中,留下清楚的答案。參選的新人能否結合陸戰與空戰,既守住在地長期支持者,也向年輕族群清楚說明對這座港灣城市的想像,將是影響初選出線的決定性因素。

在世代與家庭投票結構交錯方面,高雄整體人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但在市中心與觀光區,又聚集不少年輕族群與小家庭。對任何主打「世代交替」的參選人而言,青年選民是否會實際出來投票,以及是否會在家庭中影響父母輩的選擇,都是左右選情的重要變數,而不僅是口號。

從民進黨市黨部角度來看,這次第6選區通過的提名席次,完成的是一個「棋盤框架」,顯示民進黨在此區仍採穩健策略,但在保住基本盤的前提下,也釋出部分空間讓新人與不同路線角逐,也算是提供未來的接班人練兵的機會。接下來真正的關鍵在於,現任議員如何用問政與服務說服選民「值得再給一次機會」,而新面孔要如何證明自己不只是年輕,而是「年輕又能解決問題」,在公平競爭的原則下,提名席次只是起點,雙方「說服選民」的考驗才剛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