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鳳凰颱風走得快,風雨來得急,但比颱風更快、力量更驚人的,是網路上一句匿名的「雞排豪語」。於是,台大傅鐘下,一場莫名其妙的「雞排朝聖」大典在人們摸不清真假之際浩浩蕩蕩展開;幾百名民眾天未亮就排隊,期待領取來自「台大大氣系」的天降雞排。然而,主角遲遲不現身,只留下一地的失望與滿滿嘲諷。

這樣的鬧劇固然荒唐,但若只把它當成網路玩笑的延伸,那就太低估這整起事件的深意。傅鐘下的長長人龍,不只是等待免費雞排的群眾;更是台灣資訊素養、法律意識與大學生價值觀的照妖鏡。

 

匿名文化的遮羞布、感覺自己是台大,就可以是台大?

那位自稱台大大氣系學生的網友,用一張匿名臉書帳號,輕易借走台大招牌,說得天花亂墜。颱風假放不放似乎看他一句話,而不是中央氣象署的科學預測。

這樣的文化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現:在網路上,人人都可以是台大、是博士、是專家,甚至是「雞排大善人」。成本低到不能再低,卻能撬動社群情緒與集體行動。匿名,已成為某些人肆無忌憚的護身符;錯誤資訊、失信行為,全都被合理化進一句:「我只是開個玩笑」。

但這玩笑一旦造成名譽損害、公共秩序混亂,是否仍能以「沒想到會鬧大」打發?這恐怕是台灣在推動數位素養教育時,最無奈也最真實的盲點。

 

排隊群眾的集體失守颱風不來,雞排會來?

極端氣候下,颱風走向本該交給專業判斷,然而這次事件卻證明:社群平台上一句語氣堅定、帶懲罰式賭注的「預言」,竟比科學氣象預報更具號召力。

民眾凌晨六點即到傅鐘排隊,似乎不太在意資訊來源的真偽,也不關心是否真有人會現身。只要雞排免費,就值得賭一把。資訊判讀能力被即時滿足、社群熱潮與「不去可惜」的心理完全淹沒。

這是一堂殘酷而必要的媒體識讀課程:假訊息並非總與疫情、國安、政治掛鉤,它有時只是一片雞排,但其背後反映的認知漏洞一樣危險。

 

法律只管現實世界嗎?

本件刑事誹謗不易成立,詐欺更沾不上邊,但民事侵權與《社會秩序維護法》卻不是不存在。冒用台大身分、損害名譽、造成群眾聚集,都已不是單純的開玩笑。

這起事件提醒台灣社會:我們仍普遍把「網路行為」當成法律的邊陲地帶,以為只要不收錢、不詐財,就不會有事。然而,舉凡公共承諾、身分冒用、破壞名譽等行為,從來都不因平台不同而免責。

台灣長年倡議法治教育,但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的「數位公民」訓練仍未補上,才會讓一個匿名玩笑有辦法把專業學門拖下水,使國立大學被迫為一個陌生人擦屁股。

 

學生會補位:雞排沒來,公民意識卻補上來

有趣的是,最具反諷意味的不是原PO失約,而是後續台大學生會與校友紛紛「代打」。台大電機系校友隔日立刻發放400份雞排,學生會更發起「校務建言換雞排」,保證不會跑路。

這種反向操作,固然帶有公關修補效果,但也呈現另一股正向力量:有人把責任當成榮譽,而不是負擔;有人把學生身分視為公共角色,而不是匿名玩笑的頭套。

換句話說,同樣是大學生,一邊是放鳥、一邊是補位;一邊是消費校名、一邊是替校名加值,兩種價值觀的對比,清楚得像颱風眼裡的那束光。

 

傅鐘下的排隊不是鬧劇,它是一面鏡子

如果說這場雞排風波只是校園笑話,那就太小看它的意義。這是一場集體測驗,測試:

  • 大學生的責任感是否成熟
  • 社會對資訊真偽的敏感度
  • 民眾的媒體識讀能力是否堪用
  • 社群匿名文化是否需要重新檢討
  • 數位環境下的法律與公民教育是否跟得上時代

可惜,這份測驗的平均分數大概不會太高。

但值得安慰的是,風波最後由更成熟、更有公共意識的大學生收尾,象徵著校園仍保有自我修復能力。雞排可以沒來,但反思不能不到;颱風錯過台灣,但這場社會素養的檢驗風暴,恐怕還會繼續吹下去。

畢竟,傅鐘可以敲響,但敲不醒的,是我們對數位世界仍抱持「玩笑而已」的集體天真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