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日前再次通過「公投綁大選」修法。原本應該聚焦在制度完善與民主深化的討論,最終,卻再次演變為政黨憑藉席次優勢進行政治攻防的戰場。台灣社會所見的,不是民主制度的成熟演進,而是政黨根據當下的權力態勢,反覆翻轉對自己有利的遊戲規則。
我們已走過「綁」、「不綁」、再「重綁」的制度輪迴,卻始終未能建立起穩定且具前瞻性的制度安排。這種反覆修法的政治操作,不僅削弱了人民對民主程序的信任,也突顯一項關鍵問題:台灣的公投制度,是否永遠只能是政黨操作的籌碼,而無法真正成為一套為全民設計、可長可久的民主機制?
當前熱搜:范冰冰奪金馬影后中國網路卻噤聲?《地母》封后壓熱搜 網:怕她重新翻身?
這樣的困境並非台灣獨有。在泰國、蒙古、斯里蘭卡等亞洲新興民主國家,也屢見掌權者操控選制以鞏固政權,例如蒙古甚至能在選前直接修憲排除異己,泰國軍方則透過憲法機構干預選舉結果。這些例子提醒我們:一旦制度變成可以任意操弄的工具,民主的核心精神也將隨之流失。若台灣無法儘早建立一套具備穩定性與超然性的制度架構,恐怕也難逃同樣命運。
修法之後,更應啟動制度創新
既然修法已成定局,更值得關注的,是下一步制度改革的方向。台灣是否準備好,真正啟動一場制度創新的工程?
全站首選:TWICE台開唱「子瑜回家」感動萬人 黃安突稱「不說是非」惹怒粉絲
中央選舉委員會作為選務的核心機構,不該只是被動的行政執行者,更應成為民主制度進化的推動者與引路人。在數位治理已深植社會各層面的當下,數位公投、網路投票不該只是口號,而應被納入制度改革的實質藍圖。
台灣,其實早已具備數位民主的基礎
作為全球數位基礎建設最成熟的地區之一,台灣在發展電子投票上具備良好的條件。學界早已有研究提出,結合健保卡、公民憑證與資安模組的電子投票架構,具備初步實施的技術可行性。政府也建置了如 T—Road、MyData 等資料交換平台,具備高度的身分驗證與資安保護能力。民眾習以為常的超商多功能機台,未來亦可作為實體投票端點,有助於提升可近性,並彌平數位落差。
雖然中選會尚未提出具體的網路投票時程,但若能採「雙軌制度」作為過渡設計,一方面保留現行實體選舉制度,一方面逐步導入公投的線上試行,將有望成為制度轉型的重要起點。這不僅是一項技術選項,更是一場民主升級的機會。
向愛沙尼亞取經:安全與便利並行的網路投票典範
筆者曾親自體驗愛沙尼亞的網路投票制度。自 2005 年起,該國已成功舉辦超過 11 次以網路進行的全國選舉,顯示其制度化程度與技術成熟度居全球前列。制度設計允許選民透過實體票取代先前的網路票,確保最終決定權,2021年起更擴大至選舉日當天仍可現場投票,強化制度彈性與信任。
在安全與匿名性方面,系統結合 ID—card、Mobile—ID、Smart—ID 等國家認證機制,並開放選民端應用程式原始碼,確保投票過程可驗證、可追蹤。投票與計票階段則嚴格匿名化,維護選票秘密。值得一提的是,導入初期投票期長達兩週,讓民眾逐步習慣制度操作,如今已縮短為五至六天,並保留「可重複修改、以最後一次為準」的設計。
這套制度證明:網路投票並非理想化幻想。只要設計得當,不僅不會削弱民主,反而能擴大參與、提升制度公平性。對偏鄉居民、在外縣市工作者、行動不便者而言,這是一道前所未有的民主入口。
「選人實體、選事線上」:台灣可以從這裡開始
對於尚未準備全面導入網路投票的台灣社會,「雙軌並行」不失為務實起點:
選人(如總統、立委、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村里長等)仍維持實體投票;選事(如各類公投案)則可率先試行線上連署與投票機制。
這樣的設計既保留傳統選舉的穩定性,又能為民主制度注入數位創新的動能。地方性公投、議題諮詢、公民審議等類型,皆適合作為實驗場域,逐步擴展至全國性決策。
結語:制度不能只為政黨服務,更要為民主鋪路
「公投綁不綁」本應是一場關乎制度未來的理性對話,卻一次次被政黨化為權力操作的工具。與其陷於席次算計,不如真誠面對制度長期改革的需求。
我們應共同推動:由中選會啟動網路投票的可行性評估與設計;立法院制定中長期的民主制度改革藍圖;學界與公民社群積極參與技術、倫理與法治層面的公共對話。
下一場公投,不該只是意識形態動員的舞台,更應成為民主制度創新的試煉場。制度若無法走在時代之前,終將被時代淘汰。而打造台灣的民主韌性,深化民主實踐,現在正是出發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