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式,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次閱兵不僅是對歷史的莊嚴紀念,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以下簡稱解放軍)軍事現代化成就的集中展示。超過12,000名解放軍官兵參與,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檢閱。空中護旗梯隊、多型直升機吊掛「人民必勝」、「和平必勝」、「正義必勝」標語飛越廣場,徒步方隊、裝備方隊和空中梯隊依次通過,展示了從新型導彈、戰機到無人機群的先進裝備。這次閱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19次大型閱兵,繼2015年70周年紀念後第二次以閱兵方式紀念抗戰勝利,凸顯中國在全球地緣政治中的自信與戰略意圖。

閱兵中亮相的裝備涵蓋陸海空天電等多域,特別是火箭軍的東風-61洲際彈道導彈、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殲-35匿蹤戰機、殲-20S雙座戰機,以及大量無人作戰系統,彰顯解放軍向「世界一流軍隊」轉型的步伐。國際觀察家指出,這次閱兵不僅是軍事實力的展示,更是對美國及其盟友在印太地區圍堵政策的回應。俄羅斯總統普丁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親臨現場,形成中俄朝三國元首歷史性同框,象徵中國在反美聯盟中的領導角色。然而,在華麗的表面之下,筆者認為有兩個關鍵觀察點值得深入剖析:一是新武器的亮相雖令人矚目,但許多裝備仍處於早期階段,距離實戰列裝尚需時日;二是解放軍的轉型並非單純的武器更替,而是舊有系統的整合與升級,特別在台海情勢中,能創造時間與空間優勢,阻礙外部干預。以下將依據這些論點擴大討論,補強論述。

精選報導:楊宏基觀點》從「量變」到「質變」 中國9月3日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看的是習近平的「軍改」

第一觀察點:新武器的亮相—光鮮背後的技術與實戰鴻溝

中國93閱兵首次公開東風-61(DF-61)洲際彈道導彈。 圖:翻攝新華社

閱兵式上,新型武器成為焦點,尤其是火箭軍的東風-61(DF-61)陸基洲際彈道導彈首次公開亮相。這款導彈搭載於16輪運輸起豎發射車(TEL),外形類似現役東風-41(DF-41),但據分析,其射程預估超過15,000公里,最高速度可達35馬赫,能攜帶20枚以上分導式核彈頭,並具備智能變軌技術,有效突破敵方反導系統。東風-61與東風-31BJ、東風-5C、巨浪-3潛射洲際導彈及驚雷-1空基導彈一同亮相,首次集中展示了解放軍陸海空「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被官方稱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的戰略王牌」。此外,高超音速導彈方隊的鷹擊-21、鷹擊-17、東風-26D等,飛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強,命中精度高,被視為全天候作戰的「新型殺手鐧」。

空中梯隊同樣亮眼:殲-35A隱身戰機、殲-20S多用途戰機、空警-600艦載預警機首次公開,象徵中國空軍向第五代戰機與航母作戰中樞轉型。無人系統更為突出,海上海上無人作戰方隊展示了新型無人潛航器、無人艇、無人布雷系統,具備隱蔽布放、自主探測識別、集群組網攻擊能力,被稱為「海上作戰的奇兵利器」。這些裝備的亮相,無疑彰顯解放軍在遠程打擊、無人化與高超音速領域的進步,符合習近平「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戰略目標。根據美國國防部2024年報告,中國已擁有逾600枚作戰核彈頭,預計2030年超過1,000枚,東風-61的曝光進一步強化了其全球戰略威懾。

然而,筆者認為,這些新武器的展示更多是政治與宣傳層面的勝利,而非即時戰力提升。首先,東風-61等裝備完全缺乏公開測試與評估訊息。從歷史經驗看,中國導彈系統的研發周期漫長,例如東風-41從概念提出到列裝花費近20年,期間經歷多次試射失敗與迭代。東風-61雖被視為東風-41的升級版,但其多彈頭變軌技術涉及高精度慣性導引、激光導引與天基導航,這些核心部件需在極端環境下驗證穩定性。目前,僅有閱兵亮相,無任何實彈測試記錄,合理推測其仍處於軍工企業(如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原型測試階段,尚未進入戰備單位(如火箭軍基層旅)的實戰化評估。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研究員Rick Fisher分析,DF-61雖具潛力,但「強化中國戰略威懾需克服技術瓶頸,如彈頭再入大氣層的熱防護與電子抗干擾」。

中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閱兵展示「改良的武器裝備」,其中一款標示為「AJX002」潛航器,在閱兵中現身。 圖:翻攝「X」@FaySue6

其次,類似問題也出現在無人系統與高超音速武器上。鷹擊-21雖宣稱具備全天候突防能力,但高超音速技術面臨材料科學與推進系統的挑戰。中國雖在2021-2025年「十四五」規劃中投入巨資於AI與無人平台,但實際部署需解決群控通訊延遲與電子戰生存問題。閱兵中展示的無人艇與無人潛航器(如AJX002型),雖具自主探測功能,但依賴5G軍用網路,據中國移動與解放軍合作開發的軍用5G系統,可在3公里半徑內連結1萬個機器人,延遲不超15毫秒。然而,這項技術僅在2024年12月發表論文,尚未經受複雜地形(如台海多島礁環境)的實戰檢驗。美國企業研究院(AEI)研究助理Ben Noon指出,解放軍現代化雖快速,但「在聯合作戰與AI整合上,仍掙扎於不具體的挑戰」,如機器人軍隊的數據交換需求遠超現有軍事通訊能力。

總之,新武器的亮相雖提振國內士氣與國際形象,但距離列裝還有很長遠距離。根據蘭德公司報告,解放軍作戰理念融合毛澤東「人民戰爭」與習近平「信息化戰爭」,但技術成熟需5-10年迭代。過早曝光可能暴露弱點,供對手(如美國)分析反制,同時也反映中國軍工體系的壓力:預算雖世界第二(2025年約2,300億美元),但分散於多域,導致單項研發延遲。這一點在台海情勢中尤為關鍵,若新武器未及時成熟,解放軍將依賴舊系統彌補。

第二觀察點:舊系統的整合—整體戰力轉型與台海優勢創造

中國北京大閱兵的東風DF-5C核導彈縱隊。 圖 : 翻攝自央視直播

解放軍的轉型不是單一武器的更替,而是將遠程打擊、高質量情資網與大量無人系統組成的整體戰力。這次閱兵雖強調新裝備,但舊有系統的升級與串聯更顯戰略深度。根據美國國防部《中國軍力報告》,解放軍正從「機械化」向「信息化」與「智能化」轉型,重點在於多域聯合作戰(Multi-Domain Operations),整合陸海空天電網,形成「體系破壞」能力。舊系統如東風-5C液體洲際導彈(射程12,000公里,威力300-400萬噸TNT當量)、99B坦克、191遠程箱式火箭炮等,雖非最新,但經升級後成為骨幹力量。

首先,遠程打擊與情資網的整合是核心。火箭軍的東風-26D與鷹擊-15反艦導彈,結合信息支援部隊(2024年4月新組建)的網路空間與電子對抗能力,形成「殺傷鏈」(Kill Chain)。舊系統如東風-21D「航母殺手」,雖服役已久,但透過高質量情資網(如北斗衛星與空警-500A預警機)升級,精度從500米提升至100米內。閱兵中,艦載防空方隊的紅旗-9C、紅旗-16C導彈與激光武器,展示舊平台的新應用,能在南海等複雜環境中提供全譜防禦。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支援部隊的前身戰略支援部隊,負責太空、網路與電子戰,2024年調整後更強調「信息主導」,確保遠程導彈在干擾下精準打擊。

其次,大量無人系統的融入強化舊系統的韌性。解放軍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無人機群,閱兵展示的無人潛航器與無人艇,能與舊有艦艇(如052D驅逐艦)組成混合編隊,執行偵察、布雷與攻擊任務。根據南華早報,中國軍用5G系統可連結1萬個機器人,這不僅補充舊系統的人力缺口,還創造「蜂群作戰」優勢。舊系統如兩棲輪式裝甲車,結合無人機提供實時情資,能在登陸作戰中壓制敵方防空。

套用在台海戰局上,這種舊系統整合創造時間與空間優勢,讓台灣的外援(如美日)難以快速介入。首先,時間優勢來自「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策略。解放軍東部戰區(主管台海)下轄71-73集團軍,配備80個合成旅,透過遠程導彈(如東風-17高超音速彈)與無人系統,首波可癱瘓台灣防空與指揮系統。舊有99A坦克與191火箭炮,經情資網升級,能在72小時內建立灘頭陣地。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研究員林和立指出,解放軍可利用南海與東海的舊有基地,發射巨浪-3潛射導彈,威懾美航艦群,延緩其介入時間至7-14天。

中國北京閱兵,陸上吾人作戰方隊接受檢閱。 圖 : 翻攝自視覺中國

其次,空間優勢體現於多域控制。台海狹窄水域有利於中國近岸作戰,舊系統如紅旗-29反導系統,結合無人機群,可封鎖台灣海峽,阻斷美軍從關島或日本的快速部署。高質量情資網(如網絡空間部隊的電子偵察)能干擾美軍衛星與通訊,創造「信息霧」,讓外援難以精準定位。台灣軍事專家分析,解放軍若整合舊新系統,可在短期內(首週)控制空海域,迫使台灣孤立,外部干預成本倍增。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研究員宋文笛補充,中國「東升西降」策略下,舊系統的串聯正是對特朗普式單邊主義的回擊,確保台海成為「中國內湖」。

當然,這種轉型也面臨挑戰:舊系統老化需巨資維護,聯合指揮仍需磨合(如2015年改革後的戰區制)。但整體而言,解放軍透過舊系統升級,實現了「以質取勝」,在台海形成不對稱優勢。

閱兵背後的戰略警示

這次閱兵不僅慶祝勝利80周年,更是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里程碑。新武器的亮相雖充滿宣傳色彩,但其未成熟性提醒我們,技術鴻溝仍存;舊系統的整合則展現解放軍的務實轉型,在台海等熱點創造戰略優勢。面對印太局勢,中國的軍事崛起挑戰區域穩定,但也呼籲國際社會加強對話。作為觀察者,我們應理性評估,避免誇大威脅,推動和平發展。唯有透過多邊機制,方能化解潛在衝突,維護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