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是挑戰的一方,「反罷免」是回應的一方。目前,挑戰一方的第二階連署成案 24 1,也就是有 24 位現任立委加上新竹市市長高虹安要,共 25 位接受 7/26 罷免投票的挑戰。相反的,高舉「反罷免」回應「大罷免」的一方,不但連署掛 0 ,而且多名黨部主委及黨工遭羈押。換句話說,這一定會超過 25 : 0 的賽局,勝負已經決定了。
「大罷免」與「反罷免」可以用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挑戰」與「回應」理論來說明,台灣現今的綠藍政治運作模式,正是挑戰的「大罷免」vs. 回應的「反罷免」。
「反罷免」連署掛蛋 多名國民黨黨部主委及黨工遭羈押
「大罷免」是挑戰的一方,「反罷免」是回應的一方。目前,挑戰一方的第二階連署成案 24 1,也就是有 24 位現任立委加上新竹市市長高虹安要,共 25 位接受 7/26 罷免投票的挑戰。
延燒焦點:「瑞穗銀髮千歲團」大徒步高喊罷免傅崐萁!葉霸:讓舔共立委下台
相反的,高舉「反罷免」回應「大罷免」的一方,不但連署掛 0 ,而且多名黨部主委及黨工遭羈押。換句話說,這一定會超過 25 : 0 的賽局,勝負已經決定了。
順便一提,現在還有媒體敢散發不贊成「大罷免」的超過贊成的民調,在至少 25:0 的活色生香的數字下,還有民調的空間嗎?
「反罷免」是國民黨不名譽的恥辱 還想繼續抹黑?
「反罷免」不但徹底完蛋,而且形同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小說 《紅字》裡所說,國民黨的「胸前佩帶代表恥辱的紅色字母 A」,是國民黨不名譽的羞辱。
不過國民黨素來缺乏恥感,不但黨主席朱以下幾乎沒有一個人向社會道歉,還指控公權力是政治追殺!更絕的是,竟然馬上偷換概念,「反罷免」已成笑柄,胎死腹中了,不料又祭出「惡罷」口號來,指控「大罷免」是「惡罷」。
於是從「大罷免」vs.「反罷免」變成「大罷免」vs.「惡罷」;轉軸撥絃走音到不知所云。

大罷免與反罷免 最終交由選民裁決
「大罷免」vs.「惡罷」,有說乎?先說文解字一番。
所謂「大罷免」的「大」,是形容詞,形容數量的大小,不帶好壞褒貶。所以「大罷免」的意思就是大規模的「罷免」運動,也就是「戰鬥藍」趙少康所說的「團滅」。
「大」之可以講究,從運動的角度說,就是波瀾壯闊,「捲起千堆雪」(蘇東波);從美學上說,「『數大』便是美」(徐志摩);從政治效應講,宛如「給一個〔政黨/國民黨〕臨終行塗油禮」(借海涅的話)。
「大罷免」與「反罷免」都是在民主制下,對等的合憲、合法之公民運動,也完全符合熊彼得的「民主理論」,也就是透過爭取民意獲得選票,取得執政權,換句話說,就是透過罷免取消其政權;「大罷免」與「反罷免」是一對孿生的政治行動,反正仙碰仙,最終交由選民的裁決。

邏輯:如果「大罷免」是「惡罷」 國民黨「反罷免」當然也是「惡罷」
「惡罷」呢?「惡罷」的「惡」是一個貶抑字,是充滿價值判斷的負面用語,「惡罷」就是貶抑憲法所賦予人民「罷免」的基本權力。
國民黨初始提出的對應策略,是以「反罷免」對抗「大罷免」,結果選民不買單,「反罷免」灰溜溜的一件無成,「反罷」不成,只好抹黑「大罷免」,詬訾為「惡罷」。
問題是,如果「大罷免」是「惡罷」,那麼「反罷免」當然也是「惡罷」,換句話說,「惡罷」云云,是沒既反民主又無知的雙刃劍,想刺死對方,但借屍不能還魂外,還暴露黨國陰魂不散的惡質。
罷免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也是制衡代議 / 公僕的利器,人民行使公民權進行罷免,既合憲、合法也合理。
一旦把「罷免」──無論罷一人、一群,無論罷大、罷小──化為「惡罷」,那就是否決民主,否決民意治國,否定人民最大,是公僕爬到人民頭上自居為主人,不啻惡僕欺主,惡狗噬主。
這樣很好不是嗎? 大罷免若成功 立法院長會發瘋
最好笑的是立法院長韓國瑜替「罷免」死亡名單上的立委站台,說了一堆無腦的垃圾語言,什麼「大罷免若成功,台灣民主一場空」、什麼「大罷免若成功,台灣民主會發瘋」。
表面看起來他是替將死者喚魂,何嘗不是「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大罷免若成功,立法院長一場空」才是真的,「大罷免若成功,立法院長會發瘋」才是寫照。
其實這些都是好玩的謔而虐,真正反諷的是,韓國瑜就是「罷免」制下最好的範例,他是「大罷免」的最佳代言人,也是「反罷免」的負面教材。
韓國瑜作為高票被罷免的直轄市長,替即將被罷免的國會議員打氣,滑稽不滑稽?
西方有一句反諷的政治語言:「人民只有選前最大」,選後民意可以被出賣。台灣的反對黨幹的就是這種把式,更可怕的是引入「境外敵對勢力」當國民黨的靠山,種種惡行,罄竹難書。如果主人翁不起而清理門戶,台灣還有民主可以驕傲的嗎?
所以「罷免」有理,「大罷免」大大有理。國民黨等著收屍罷。

作者:金恒煒,作家與政治評論員,輔大歷史系畢業,曾擔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創辦《當代雜誌》並擔任總編輯,著有《趙高與浮士德:台灣政治探針》、《解構「他,馬的」:爆破「黨國」最後的「神話」》、《面對獨裁:胡適與殷海光的兩種態度》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