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表態「臺灣有事」可能構成可啟動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迅速觸發北京強烈反彈;中國除召見日方、發布旅遊與留學警示外,也在黃海連番公告實彈射擊與海域禁航,並派海警靠近釣魚臺海域,顯示言辭已從外交互嗆走向實務性的軍事與海上態勢調整。

黃海實彈射擊的戰略含意:信號、威懾與示警

中國在黃海連續發布為期數日的實彈射擊航行警告,其射擊區域介於連雲港與日照外海,距日本本土數百至上千公里,此類大規模海域演訓同時具三重意涵;一是向日方示警,表達不滿與報復性回應;二是對外展現戰備與投射能力,傳遞「動手也能」的軍事信號;三是在國內鞏固強硬敘事,塑造民族主義合力,短期將提升區域海空態勢的風險與誤判機率。

中國的多線反制:外交、經濟與話語武器同時出擊

除了軍事示威,北京採取了一系列非軍事反制;外交召見、國民旅遊與留學警示、官方媒體的強烈指責,乃至於對日企業與民間交流造成壓力,這種「混合反制」旨在以低成本擴大影響,削弱日本國內支持涉臺硬線的動能,同時使國際社會感受事態升級的實際代價。

若中日衝突升級:對亞太與全球的連鎖後果

一旦衝突擴大,影響將超越雙邊,東亞航運與供應鏈會立刻受創(尤其半導體與零組件)、地區軍事部署將被重整,美日同盟與印太盟友也將面臨能否介入與介入程度的兩難,而整體區域的危機管理與誤判機制將被嚴重考驗;這種高風險情勢要求周邊國家與夥伴提前建立溝通與緊急協調機制。

臺灣的處置與國際合作路徑:穩定器角色與實務貢獻

面對中日緊張擴大,臺灣可走務實路線;一、強化與日美及區域夥伴的危機通報與情資共享;二、將海域監偵、海底電纜保護與海上搜救納入常態性合作議題,展現對區域公共財的貢獻;三、透過智庫與國會外交把中國的「混合反制」案例國際化,使民主夥伴了解北京如何以非軍事手段施壓;這些作為能把外部支持轉化為可執行的穩定機制。

結語

高市言論點燃的中日風波,凸顯當代國際政治語言與軍事行動的高度連動,一句話能迅速演為外交制裁、媒體戰與軍事演訓的循環;面對這類跨域風險,臺灣與區域夥伴應以制度化的危機溝通、實務性合作與國際法理說明來抵消衝突擴散的可能,將眼前的緊張轉為長期的危機管理與區域穩定建構。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