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即將在今年底封存滿3年,台電明年上半年擬提出轉型計畫外,也將尋求整廠輸出的可能性。台電透露,日商投資的英國電力業者今年8月曾派專家來看廠,並肯定設備保存現況。

1980年開始的核四計畫,歷經暫緩興建、廢核案、停建、再復工、又停工封存的坎坷命運,建置成本達新台幣2838億元,過程長達37年,封存3年期限將在年底屆滿,未能如預期發揮效用的設備、燃料及相關人員該何去何從,成為外界關注議題。

2015年經原能會通過的核四封存計劃,2部機組各有126及115個系統,封存期間,設備電力、通風、空氣、冷卻水等相關系統維持正常運作,以維持良好設備儲存環境;其他停止運轉系統則分別採用濕式封存及乾式封存。

乾式封存是以強制乾燥空氣、自然乾燥空氣及氮氣灌入,或以拆回倉庫存放方式保存,並定期監視、抄表。濕式封存則是以除礦水填滿存放,並定期監控合格水質條件,避免管路與設備腐蝕。

台電龍門核能發電廠規劃經理辛潤說明,濕式封存的系統效度與營運中的核電廠相同,「該做的維護偵測一樣都不能少」,潛在買主就可以馬上看到相關數據,整廠輸出時才能爭取好價錢。

他並透露,日商投資的英國電力業者8月曾派3位專家來看廠,對核四設備保存現況與技術給予肯定。

台電董事長楊偉甫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全世界正在施工的核電廠不多,但確實有符合需求的案子,已經在接洽中,努力看看能否對上需求時間點。

不過,今年1月初立法院三讀修正通過電業法,「2025年非核家園」入法,所有核電廠都將在2025年走入歷史,核四啟封機率微乎其微,台電從去年開始逐步擴大乾式封存項目,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已完成第一階段,並規劃反應爐在明年9月後也要轉為乾式封存。

台電發言人林德福說明,乾式封存所需人力相對較少,台電也正逐漸縮編核四人員,從早期約550人到現在約360人,預定明年底要減至250人,2019年可減至180人左右;多出來的人力將改派至其他電廠或施工處等單位。

除人員問題外,更棘手的是設備及燃料的處理問題,林德福表示,尚未安裝的庫存材料,會盡量配合其他電廠需求去化,已完工的現有設備中,與核能安全有關的部分出口需要廠商提供文件,因此需原核能設備供應商同意,後續會再與廠商討論,規劃處理方式。

台電目前正在與廠商討論燃料棒處理合約,目標12月底談定,爭取在明年第2季輸出,但因輸送燃料束需使用專用護箱,護箱數量有限且需執照,廠商粗估約要2到3年時間才能將核四燃料束全數輸出台灣。

核四內高達1744束燃料棒,當初花費80億元採購,若能以整束賣給合適電廠,台電需負擔費用會較低,但若需請廠商運回拆解,費用可能達5.2億至27.6億元。

以區域電力供需平衡考量角度,北部地區電力設施廠址難求,辛潤說,核能設備的汽輪機就是「工藝品」,與煤或天然氣等火力燃料「等級不同」,改裝不僅效率不高,且不划算,「沒有人這樣做」。

辛潤表示,占地480公頃的核四廠,包含山地和平地。除了2部機組約占100公頃外,仍有380公頃空地可利用,且相關電源線、開關場、重件碼頭及廠區道路基礎設施已相當完備,不管是作為太陽能、風力的再生能源或在其他空地增設燃氣機組,都可以事半功倍。

楊偉甫也說,目前還在評估核四現址狀況,盤點適合設置綠電的位置與範圍,結果還沒出來,但希望明年上半年可以提出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