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貿易緊張升溫之際,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中國商品課徵最高達 145% 的關稅,引發全美華人社區與華人商戶的廣泛關注與壓力。來自舊金山的中餐館「Kung Food」老闆楊曉川向 BBC 表示,雖然目前店內尚未調漲價格,但營業額已明顯下滑約兩到三成。
根據BBC報導,餐廳老闆楊曉川坦言,部分顧客光顧頻率下降,一些原本每週來一次的熟客,如今改為兩週來一次。他指出,店內庫存的中國進口調味料與外帶盒仍可支撐一個多月,因此目前尚未直接感受到關稅衝擊。不過,他預期,一旦現有庫存耗盡,成本壓力將逐步浮現。受惠於川普首任任期的減稅政策,楊曉川成為川普的支持者。對於近期友人問他是否後悔投票支持川普,他直言「沒有後悔」,並表示願意承受選擇帶來的代價,「錢沒有了可以再賺」。
部分中國商品在中方反制措施下,最終總關稅累積達 245%。這波關稅浪潮讓美國各地的華人超市、中餐館與唐人街商戶首當其衝,尤其是依賴中國進口食材的業者,正面臨 30% 至 40% 的成本上升壓力。例如,連鎖中餐品牌「君子食堂」和「好日子外賣」的共同創辦人趙勇表示,他們目前正在觀察關稅變動對經營的潛在影響,並評估是否更換進口來源。趙勇坦言,部分產品如花椒、八角、乾辣椒等只能依賴中國進口,難以找到替代品。
在庫存尚可支撐的情況下,多數餐廳尚未調漲價格,若現行關稅政策維持不變,三個月內可能會進一步推升通膨壓力,屆時餐廳或不得不做出價格調整。他更擔心的是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直言「政治這麼玩是要出大問題的」,並指出川普現行政策讓商業環境難以預測。
在紐約,華人超市業者與顧客也面臨同樣壓力。亞洲超市「金門超市」老闆陳希指出,雖然部分進口商品如茶葉、糖果、海產價格已微幅調漲,但多數仍在觀望。他透露,有部分來自中國與香港的商品,目前選擇暫緩進口,存放於境外倉庫,等待政策明朗。部分華人擔憂價格漲幅加大,雖然尚未明顯感受到價格波動,但仍擔憂長期下來中國進口品價格將上漲。
在曼哈頓唐人街,華人商戶和社區代表已發起集會,呼籲政府重新審視關稅政策。華埠商業改進區行政總監陳作舟直言,這波衝擊比起 2018 年貿易戰更為嚴重,不僅影響本地商戶,亦衝擊依賴觀光客的店家營收。中藥、茶葉、海味等主要由中國進口的商品已明顯漲價,例如合桃價格近幾週從每包 5 美元升至 7.5 美元,顯示通膨壓力已逐步轉嫁給消費者。他更強調,這波衝擊將對低收入與中產階級造成最大影響。
面對這場「去中國化」的結構性挑戰,許多華人商戶已開始尋求替代產地、調整進貨結構、縮減營運成本,以應對未來更加不可預測的經營環境。然而,對於高度依賴中國商品的行業而言,這場轉型之路恐怕並不輕鬆。

國際知名連鎖中式餐廳「君子食堂」在這波關稅政策夜受到影響,中式餐廳被迫走向轉型。 圖:翻攝自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