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見骨」這四個字,套用在政治的場域,大家第一個念頭閃過去的,會是哪個地方呢?答案,應該不出台南、高雄吧!道理很簡單,綠到出汁嘛,只要闖過初選就是市長,任誰都會搶著冒出頭。
果不其然,高雄那個嚷嚷著「司法干預初選」的風波才剛被河蟹,戰火看似稍稍停歇,沒想到台南這一頭再生波瀾,林俊憲因著新營的停五立體停車場補助案開撕陳亭妃,認為經費明明是自己爭取來的,卻被陳聯合藍營議員蔡育輝割稻尾,要求陳必須出面說清楚自己與國民黨的關係。對此,陳亭妃則是採取守勢,低調回應團結的重要性,大概不想是不想步上林岱樺的後塵吧!畢竟,國王人馬誰敢嘴,等著吃雞鴨飯比較快啦!
從該起事件中,筆者對林、陳兩人的戰火不感興趣,反正結局都寫好了,過程也不過就是過個水而已,端看他們本該秉持公正的黨部主委都偏袒成這樣了,不是林俊憲出來選才有鬼。本文想談談的,是所謂「爭取補助」這一塊,究竟是誰在邀功?誰在割稻尾?抑或全部都是在演齣戲,從個人於立法院任事的經驗,扼要的說明一下。
首先,大家必須知道的是,立法委員身為民意代表,是沒有增加預算的權限,換言之,立委只有預算的刪凍權,而無法要求行政部門增列經費,即便覺得哪一項地方建設非做不可,頂多也只是發文表達意見,根本使不上力。
畢竟,換個角度想,公共建設本就該由專業的行政單位來主導籌畫,箇中的輕重緩急,攸關到全國發展的權重,絕對該站在集體利益的角度斟酌,倘若在過程中容有讓以自身本位思考的區域立委有所置喙的空間,必然會出現大小眼的失衡狀況,使國家建設流於立委個人作業績的工具,真的母湯。(而且行政單位都很懂官場文化,絕對不可能出現厚此薄彼的情事,因而不會出現A委員的要求應允、而拒絕B委員要求的情況)
基此,山不轉路轉,立委總是得拿些甚麼具體的成績來向選民做內宣,既然無法直接拿著中央的預算挹注地方,搞些「擦邊球」的工作總行吧!於是乎,立委辦公室通常都會要求各行政單位彙整內參用、接續數年的地方建設總表,當中鉅細靡遺的紀載著施作階段與所需經費,而立委們就是拿著這些宛若預知未來的情資,以發文關心或辦理會勘的方式,明著說是自己亦步亦趨的爭取來的,但實則那些本來就是既定的建設方案,有沒有立委這些關心民瘼的過水情節,其實根本差異不大。
所以說,以林、陳駁火的停車場為例,相信兩人絕對都曾辦過會勘,乃至於數度發文給交通部關心此案,要說功勞,看似兩人皆有,但其實說穿了就是「割稻尾」,沒這些政治動作,停車場若真有需求,終究也是會完工的。這就像學術論文一般,一篇文章掛了幾十個人,雨露均霑,但實際上真正執筆做研究的,往往就是第一、第二作者而已。政治人物就是這麼假,甚麼黨都一樣。
就我看來,會挑這麼小的事件拿出來大作文章,林俊憲大概是急了,沒辦法,誰叫民調始終起不來呢!近期網路上還流傳著一句揶揄話,「台南有三板,棺材板、光電板、林俊憲看板」,都狂撒了幾百面形象看板,多到已經成為台南特產了,還是如此積弱不振,身為國王人馬,是不是該回頭省思自我的不足呢?(一般而言,這種財大氣粗的姿態,往往不會被新新世代的網路輿論所認同,於是乎,而一旦成為網路揶揄嘲諷的笑柄,宛若社會性死亡,要想再白回來,難啊!)
不妨給個誠心建議,試著收起鬥雞性格吧!頻頻在媒體上對同志、對政敵開炮,那是忠黨的民代形象,訴諸的只是同溫層的選民。然要想作為地方的行政首長,至少得讓過半數的市民覺得沉穩內斂,覺得所託之人是個可信賴的有才人選,這樣的形象,林俊憲顯然還差得遠吧!
林委員,總統對您的期望甚深,為扶植您上位,顯然已傾盡全力,可別讓他漏氣才好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