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紀念「世界地球日」的省思
2025.04.23 | 09:30
在今天(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重讀1986年10月再版《走過傷心地》第123~132頁「在夾縫中掙扎的環境權─為當前社會環境運動所遭瓶頸找活路」一文,感觸良多,該文結語指出,在未來一、二年內(按即1986、1987年),這個關鍵性瓶頸是否能夠平滑疏通,這兩種社會層次之間是否能夠順利架橋,將決定台灣環境運動的前途。……。長久在夾縫中掙扎的環境權,未來能否有機會掙脫而出,我們已經被迫走向解決問題的暴風中心。怎樣為這個大家關切關心的環境權尋找活路,是這一代知識分子再三應該自問的問題。該文另指出,最近(按即1986年間)李國鼎政務委員在行政院科技會議會後表示:「政府能夠給人民的最好福利,就是有乾淨的空氣呼吸,有乾淨的水喝。」這句話如果是在十、廿年前說出來,恐怕不但得不到共鳴,更有可能引人困惑。因為當時的民眾習於不潔空氣、不潔的水,根本無法感受這是「政府所能給人民的最好福利」。李國鼎政務委員的話,現今(按即1986年間)卻已是一句最能舒發民眾沈鬱無奈的簡單表達。回顧1986年4月26日發生車諾比核災,其後爭取環境權即為「爭人權」的公民意識抬頭,台灣環保運動也跟著興起。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自1987年11月1日成立以來,秉持「知識的、草根的、行動的」理念,結合學界與民間力量,成為推動台灣環保運動的重要角色。40年來參與重大環境事件、法案制定與教育行動,更與社會正義、民主進程緊密相連。查1986年4月27日「台中縣公害防治協會」成立,首次爭取人民生命健康受到環境公害威脅時的「抗議權」。1987年10月20日「後勁反五輕」抗爭活動在立法院前爆發流血衝突等。爾後,隨著台灣經濟快速發展,公民意識抬頭,越來越多民眾開始關注生活環境與基本權益。環保訴求逐漸與各種領域議題交織,該聯盟形成一股強大社會力量,成為政府與企業無法忽視的民間聲音。為回顧歷史、展望未來,由於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的推動,「台灣永續環境特展-打造永續環境記事」因運而生,該特展時間為2025年4月26日(六)~5月18日(日),將呈現環境運動的發展脈絡,並呼籲社會共同行動,攜手邁向更永續的未來。如此紀念「世界地球日」的省思,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