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離岸風電躉購費率多少才是合理?

    2019.11.07 | 08:31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 "上周經濟部能源局召開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座談會,明年陸域和離岸風電的躉購價平均恐調降5%到10%。歐商認為,降幅仍太大,不利長期穩定的發展架構,希望重新考慮,將費率維持在今年的水準,不要再調降" --- 2019.11.06 經濟日報 "Global benchmark prices for offshore wind have plunged 32% in the past year and 12% in the last six months" --- 2019.10.22 BloombergNEF(中譯:全球離岸風電基準價格在過去一年大跌32%,過去六個月降了12%) 這兩篇報導的內容剛好互相衝突,儘管台灣政府跟歐洲開發商掌握了大部分媒體的話語權,慶幸國外的新聞獨立還是存在的。 能源局召開的所謂2020年「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座談會」到底都邀了那些人或是團體參加? 為什麼會後上媒體被報導的都是利益關係人,一面倒都是說躉購費率不應該調降? 能源局官員有沒有試著自己去找第三方的相關資料? 當外國報告都已經指出全球離岸風電成本大降32%、台灣原本的費率又已經相對偏高的情況下,這些在台灣的歐洲商人還敢大辣辣說調降5%、10%對長期發展不利!? 這邊順帶補上英國與美國紐約州最近剛出爐的新離岸風場履約價格 - 英國每度電1.6元,美國紐約州則是2.58元。 台灣5.8/5.5元跟英、美大國相比沒有很高,只有非常高!   參考資料:經濟日報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146760 UTILITYDIVE/BloombergNEFhttps://www.utilitydive.com/…/global-offshore-wind-…/565719/ 離岸風電55號@新頭殼 https://newtalk.tw/citizen/view/55918
  • 投書 離岸風電 2019的台灣 vs. 2015的英國

    2019.11.06 | 09:43

    這不是英國的研究報告,這是研究英國的報告。 現在的執政黨、經濟部以及部份只有政治沒有真相的綠能支持者,每當面對台灣離岸風電5.8/5.5元高躉購價格的批評時,最喜歡拿「英國也是5塊多」來證明「台灣一點都不貴」、「甚至很便宜」云云。 但是柯南說:「真相永遠只有一個!」 真相一:英國最後一次離岸風電履約價格高於5塊錢是在2015年訂定的,之後只有愈來愈低;台灣則是2018年,而且此一費率高居同年全世界所有新GW級大型風場之冠。 人家可以便宜的主因不是「英國人前面已經發展離岸風電好幾年」這種爛理由,而是風機技術於此段期間突飛猛進,從3-4MW躍升至6MW、8MW的大型風機,再加上海事工程技術也提升,大大降低了風場的建造成本。 真相二:英國的購電合約PPA只有15年,台灣是20年,多了人家整整「5年」! 真相三:英國其實不是躉購FiT,而是另外一種補貼機制-CfD。大概的意思就是英國政府對風場經營者保證:如果市場價格低於一度5.7塊,他們會補足差額;反之如果市場價格高於5.7塊,風場得將溢價交還給英國政府。 根據台電的統計資料,台灣的住宅用戶每度電費2.5元,英國是每度近7元;台灣工業用戶每度電費2.4元,英國每度電4.2元。 綜合來看,就算是英國2015年的5.7元離岸風電履約價也是蠻合理的,他們政府要負擔的補貼並沒有台灣重。再仔細研究英國用戶電價的結構,其中的16%是用來支持政府相關綠能的發展,如果再計入他們高台灣三倍多的17%附加增值稅,英國高電價中有1/3是回歸政府運用,算是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台灣呢? 台電每度電賣我們兩塊半,然後台電被同意未來20年以每度電5.8/5.5元高價向外國開發商買電。目前也看不到台電用於綠電(風電+光電)躉購的經費要從哪裡來,很明顯的只有看到他們的虧損金額逐年增加,「電價穩定基金」只出不進都已經快用完了,經濟部還很自豪蓋離岸風場「政府沒出半毛錢」、「今年電費(2019)都不漲」、「未來也只會漲一點點」... 再重申一次我們不是不支持離岸風電,而是批評高貴離岸風電躉購費率實為阻礙發展的絆腳石。一樣的「預算」,其他國家都可以做到10GW,台灣卻只有5.5GW? 如果政府這麼愛英國經驗,就應該告訴國人這麼龐大的買電錢要從哪裡來?台灣怎麼能夠電費只有人家的一半、政府又不花半毛錢就可以負擔跟2015年的英國差不多的離岸風電購電費用? 別忘了英國的GDP還是台灣的5倍,想要跟人家齊頭並進發展離岸風電,政府就該誠實面對電價調漲的議題;想顧選票跟鈔票又不想漲電價,就請認真檢討高別人兩倍以上的躉購費率是否有哪裡怪怪的,不要債留下一代! 參考資料:BUSINESSJUICEhttps://www.businessjuice.co.uk/…/what-makes-up-your-elect…/台灣電力公司https://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 離岸風電55號@新頭殼 https://newtalk.tw/citizen/view/55918
  • 投書 花大錢買不到的離岸風電國產化

    2019.09.02 | 11:58

    當初經濟部找來開發商拍胸脯保證會教授技術、協助台灣發展離岸風電產業的一場大戲,現在劇情開始髮夾彎了。 世界排名前二的兩大風機製造商,一家曾經被保證的「亞洲最大組裝廠」還沒有下落,一家現在牽拖專利問題,甚至連歐洲現有的產能就可以滿足全球市場的事實都說出口了。近期媒體也陸續傳出國產化無法達成會影響風場建造時程的消息,頗有試水溫、帶風向的意味。 真的無法理解掌握上兆元電費預算的經濟部是怎樣規劃與執行離岸風電遴選。那些做幾千億生意的開發商去年(2018)四月前又是怎樣評估台灣的案子,他們在歐洲早有豐富的離岸風電的經驗,也來台灣蹲點很長的時間,應該很了解相關產業的狀況,不應該現在才感到意外。 經濟部去年先遴選開發商,幾個風場各有不同的環境條件居然不是躉購費率適用的根據。而我們以為是遴選與高躉購費率最重要的條件「國產化」,卻可以等到購電合約簽署後再來翻盤。 當初經濟部到底開出什麼遴選條件真讓人懷疑,是離岸風電的經驗?肯定不是,看第一名在台灣之前只有滿滿的陸上風電經驗就知道了。國產化的貢獻保證?開發商在遴選會議中報告國產化,不是應該畫押保證才能過關嗎?現在突然說做不到,那當初提出保證的人不用負責嗎?誰跟經濟部、台電簽約誰就應該負責。開發商現在牽拖是他們的供應商、設備商無法配合就可以卸責?還是這些開發商根本沒考慮可行性就呼嚨過關? 還有,躉購費率到底有沒有依據廠商國產化的貢獻來訂定?有的話,做不到是不是該連躉購費率一併重新檢討?沒有的話,那全世界最高貴的躉購費率是單純展現台灣的財力給歐洲人看嗎? 支持5.5的人一直說台灣躉購費率很高很值得,因為其中包含跟外國人學(買)技術,這樣才可以發展產業。現在開發商跳出來幫風機設備商抱怨因為專利問題不能給台灣生產也實在太傷感情。其實專利可以授權,君不見Siemens Gamesa都授權對岸的上海電氣生產整組8MW的風機了。結果台灣砸重金要插在台灣海峽600多支的風機卻……真的是叫挺發展離岸風電產業的覺青、官員及政客情何以堪? 蓋亞洲最大組裝廠這件事也很弔詭。一台8MW風機高度近200公尺,葉片長達百公尺,還有水下基礎等龐然大物,本來末段組裝就該在風場鄰近地區進行。今天台灣有組裝廠,明天其他國家難道就不用國產化?難道屆時風機就會在台灣組裝好再船運過去? 講來講去,就是這些開發商答應台灣國產化的不是無足輕重、就是原本必然發生的部份。聰明的廠商一定會保留高利潤的工作給自己,也知道要留一手技術以免教出自己未來的敵人。剩下台灣可以做的東西未來移換到了其他國家肯定也是人家「國產化」的優先名單,我們的廠商大概只能搬產線或是入籍當地才有機會接到訂單。 也許是擦槍走火,開發商竟然誠實說出真正有高附加價值的關鍵零組件其實歐洲的產能就足以供給全球市場了,(臉腫腫的)經濟部說好的重金培養產業打世界盃呢?原來參賽的名額早就額滿,都已經進到場中比賽了,我們還在場外買球具、找教練學……沒關係,有志者事竟成! 其實經濟部現在還是有很好的選擇。開發商一直歸咎時程來不及,那就延後2025的目標。為了他們口中有兆元產值的離岸風電產業,非核家園晚個幾年讓本土再生能源產業能準備好、賺大錢絕對值得。或是2025真不能等(還真不知道是什麼理由),開發商又無法達成國產化的要求,經濟部就拿出魄力跟他們重新談判,順勢將躉購費率調降至合理的範圍,也避免之後弊案叢生。如果經濟部面對已簽約的開發商還是選擇一再退讓,就請出面跟國人講清楚、說明白! 參考資料來源: 離岸風電國產化難度高 CIP拋調整方案 離岸風機核心零組件3分之1國產化項目觸礁 產、官角力再度上演
  • 投書 法國的離岸風電沒有便宜 只有比台灣更便宜

    2019.08.27 | 22:17

    誰說法國物價一定很高?人家離岸風電沒有便宜,只有更便宜!之前談過法國前三個離岸風場計畫的曲折故事,經過他們政府的魄力與努力,終於與得標的開發商協商成功,調降了費率而且還小勝台灣的5.5元。今年(2019)六月,法國政府公布了第四個、容量「僅」600MW的離岸風場招標結果: 共有七家公司參加標案,最後是由法國國營電力公司EDF 與德國Innogy及加拿大Enbridge組成的聯盟勝出。根據環境部的說明,EDF得標的費率低於每度電台幣1.75元(0.05歐元; 1:35匯率計算),難以置信的是這個費率還是所有投標者中最高的,甚至比他們在幾天前才剛定案的一座陸上風場費率2.205元(0.063歐元)還低。新臺幣1.75元!?法國物價水準不是比台灣還高貴浪漫嗎? 當台灣明年基本工資將達到23,000元時,法國的基本工資早已超過53,000元。他們一週規定的工作時數是35個小時,全職勞工一年最少30天的有薪假,還有其他優於台灣的福利制度,再加上企業的高賦稅等等因素,他們建造風場及維運的成本理應高出台灣不少……然後人家離岸風場每度電低於1.75元,而且只比台灣晚一年2026就會完工上線。法國這四個風場共3.6GW是花了數年的時間批次招標,台灣遴選風場3.8GW還是一次通通發出。結果經濟學家講的規模經濟到了台灣寶島完全沒發生,連商場上量大好議價的採購金律也失去效果?   國際能源署2018年發布的統計資料,法國住宅單位電價是台灣的兩倍(2.4793 vs.5.7015),台電也宣稱台灣住宅用電是全世界第三低,工業用電則是第六低。甚再者,根據IMF的公開資料,法國的GDP為台灣的4.7倍。台灣的GDP、電價都比人家低,為什麼台灣還有能力用世界級超的高價躉購離岸風電呢?而且經濟部一直堅稱台電不會因此虧損…難道法國的低價其實是以核養綠的結果? 還是台灣計畫以煤(肺)養綠來買離岸電?   在今年(2019)六月法國總理Edouard Philippe對國會演說時表示「Dunkirk離岸風場一案讓大家了解到只要整體計畫完備,離岸風電的成本會降低得更快」,也因為這樣,「法國將加速離岸風電的開發,從每年預計推出約600MW的風場標案,增加至每年1GW」,這樣做「對電價、產業以及地球都是件好事」一樣的六月,媒體報導能源局長的說法「原先規劃2026~2030年每年釋出1GW,但有開發商反應希望可以一次釋出,以便長期規劃,經濟部近期將邀集相關政府機關及開發商討論相關做法,爭取在第4季公布具體規定」甚至近日還有,新聞消息指出「二○二六年到二○三○年部分,針對是否採取從原本提案的開發商遴選,或由所有廠商競標,業者意見尚未達成一致,仍待溝通、整合」都一樣正要起步發展離岸風電,法國政府是因為建造成本大幅降低才敢加速發展,盡責替人民看守荷包;台灣政府確是積極地替外國開發商著想,甚至還在考慮繼續遴選代替競標,真正照顧這些外國開發商的感受。   原來台灣錢不只淹腳目,還淹滿滿盤仔!   #規模經濟 #量高好議價 #歐洲物價比台灣高好多   資料參考來源: EDF-led group wins Dunkirk offshore wind tender France to Set 1GW Annual Offshore Wind Tendering Target 離岸風電國產化面臨兩難,第 4 季公布區塊開發 遴選或競標 業者有異見 離岸風電3階進度有變?    
  • 投書 用數據證明台灣是全球離岸風電市場上的最大盤子

    2019.08.26 | 16:59

    國外的網站Windpower Monthly提供了自015年到現在全世界各國的風電標案資料,非常有參考的價值,因此花了點時間篩選及整理離岸風電的部分。 數字會說話,事實讓人感到熱血沸騰。台灣3.8GW遴選風場適用去年的躉購費率5.8元與今年(2019)一月才定案的5.5元完全是超歐甩美,從2015到2019年完勝全球其他風場案,真正的世界第一高、世界最貴。 不要再說是因為外國開發商不來,才需要用高躉購價吸引他們來。現實是因為躉購費率高到離譜,所以他們不得不來。 另外BloombergNEF統計2012-2019年的全球離岸風電平均成本是逐年降低,扣除政策補貼,2018-2019年已經低到每百萬瓦小時美金89元,換算後就是每度電新台幣2.8元,我們台灣2019的躉購價是5.5元,高於全世界平均值的一倍! 不要再說前朝在n年前定的躉購費率比5.5更高了,全世界從2015年以降的平均費率都比2019的台灣還低。 外國開發商怎麼能不愛台灣? 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裝滿鈔票的盤子啊!  
  • 投書 法國離岸風電競標沒有便宜,只有更便宜

    2019.08.20 | 07:36

    之前談過法國前三個離岸風場計畫的曲折故事,經過他們政府的魄力與努力,終於與得標的開發商協商成功,調降了費率而且還小勝台灣的5.5元。今年(2019)六月,法國政府公布了第四個、容量「僅」600MW的Dunkirk離岸風場招標結果: 共有七家公司參加標案,最後是由法國國營電力公司EDF 與德國Innogy及加拿大Enbridge組成的聯盟勝出。根據環境部的說明,EDF得標的費率低於每度電台幣1.75元(0.05歐元; 1:35匯率計算),甚至比幾天前才定案的一座陸上風場費率2.205元(0.063歐元)還低。   新臺幣1.75元!?   EDF拿下法國第四個離岸風的單位電價是驚人的便宜,但按照官方的說明,這個的標價其實還是在七家投標廠商中最高的。其他參與投標的廠商中, 包含在台灣以2.5元拿下共920MW競標風場的丹麥商沃旭。在Dunkirk一案,沃旭是跟能源商Total Energy合作,而他們的投標金額應該是低於1.75元,比在台灣的2.5元低了近三成。   法國物價水準不是比台灣還高貴浪漫嗎? 當台灣明年基本工資將達到23,000元時,法國的基本工資早已超過53,000元。他們一週規定的工作時數是35個小時,全職勞工一年最少30天的有薪假,還有其他優於台灣的福利制度,再加上企業的高賦稅等等因素,他們建造風場及維運的成本理應高出台灣不少……   然後人家離岸風場每度電低於1.75元,而且只比台灣晚一年2026就會完工上線。   法國這四個風場共3.6GW是花了數年的時間批次招標,台灣遴選風場3.8GW還是一次通通發出。結果經濟學家講的規模經濟到了台灣寶島完全沒發生,連商場上量大好議價的採購金律也失去效果?   原來台灣錢不只淹腳目,還淹滿滿盤仔!   資料來源: EDF consortium wins 600 MW Dunkirk offshore wind project               France Reveals Dunkirk Tender Winner  
  • 投書 離岸風電真有要花費兩兆元?

    2019.07.22 | 09:40

    根據能源局2019年5月的簡報資料,遴選風場總共3,836MW,20年躉購均價是每度電5.5元,每MW每年滿發時數上限以4,200小時來計算: 3,836,000瓩 x 4,200小時 x 20年 x 5.5元 = 1.78兆元 另外的競標風場共1,664MW,每度電價採最低的2.3元,滿發時數也比照用4,200小時來算: 1,664,000瓩 x 4,200小時 x 20年 x 2.3 元 = 0.31兆元 兩者加總,說執政黨的2025年5.5GW離岸風電計畫總經費(台電20年購電總費用)高達新台幣兩兆元是真的有所本,當然裡面包含建造風場與維運的成本。但是不要再以為離岸風電政府沒有出半毛錢投資,兩兆元是未來20年台電必須付給這些歐洲開發商的買電錢,重點是「台電的錢是從哪兒來的」? 遴選風場的躉購費率是被認為最有爭議的部份,自公告費率前到PPA簽署後,我們一直大聲疾呼就是希望經濟部能急踩煞車、檢討政策。因為如果一開始就採風場競標而取得2.3元的競標價,台灣未來20年可以省下一兆元台幣: 3,836,000瓩 x 4,200小時 x 20年 x (5.5-2.3)元 = 1兆元 多出的一兆元足夠政府編列預算扶植本土的離岸風電產業;一兆元也可以拿來將3.8GW風場容量翻一倍。不僅大幅增加台灣再生能源的供給,也能夠擴大風場建造的規模經濟,降低成本,增加開發商的投資吸引力。 甚者,一兆元交給國防部可以買1,500輛的M1A2戰車排滿西海岸,還有近4000套肩背刺針飛彈對準天空,讓敵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一兆元交給鴻海去投資美國,可以讓川普至少再飛威州三趟跟郭董一起出席記者會,外加好幾次的白宮見面會。 如果3.8GW採用競標價格,開發商就更會謹慎控制成本,就不會草率地從歐洲等地運送昂貴零組件或是外派人員到台灣,他們自己就會努力執行在地化,找尋優質的台灣廠商一起合作。不同於蜷曲在政策保護傘下,經由競爭而出線的本土廠商,才能培養厚實力面對全球的產業競爭。 全世界從沒有國家像台灣在去年一次發出5.5GW的離岸風場案,如此大規模是開發商夢寐以求,但是我們的政策卻是弱弱地要將額外一兆元台幣交付給外國開發商,然後冀望他們能好好地照顧本國廠商,期待他們見錢眼開就會傻傻地將吃飯的傢伙跟技術教會本土廠商,未來好在世界的舞台搶他們的生意!? Believe it or not,台灣最美的風景是離岸風電的錢!   參考資料:離岸風電推動現況與展望 - 行政院   https://www.ey.gov.tw/File/11A5C30CA17A5735?A=C  
  • 投書 台電的300億虧損怎麼辦

    2019.07.20 | 10:20

    最近看到媒體報導台電上半年虧損,為了避免被假新聞誤導所以直接上台電的網站查詢公開資料。 沒錯,今年上半年累計虧損真的高達300億! 300億台幣! 電價平穩基金去年填補台電虧損的黑洞後僅剩417億。照這個趨勢下去,台電今年結算後就算是投入所有的穩定基金,也還是會虧損?未來怎麼辦? 六月份執政黨才自滿的太陽能補足電力缺口,背後代表的是台電付出高額的躉購費用。未來離岸風電開始轉,這筆驚人的風光費用只會繼續水漲船高。喔,忘了加上佔比愈來愈高的高貴液態天然氣發電。執政黨的政策是什麼?經濟部的因應方案又是什麼? 明年1月11號就選舉完了,如果換黨執政,剛好把漲電價的爛攤子丟給下一任政府,在野炒作漲電價的民怨就足了,四年後一定可以勝選回鍋;如果選贏了,反正又保證四年的權力,誰能對我們怎麼樣?經濟部繼續在FB發些振奮人心的數字,或是花點納稅人的錢找網紅、網美來粉飾太平,反正鄉民看了爽就會拼命按讚。 誠心建議,現任的經濟部長,明年政府改組後,一定要讓他擔轉任台電的董事長,次長也可以跟著去當總經理。自己的業自己擔。不過這位台灣最強的阿北,上頭交代幾千億的業績都可以在短短幾個月內生出來了,請他到台電拼經濟,協助台電起死回生應該是剛剛好而已,也許是美事一樁,台灣人民之福。 台電財務資訊: https://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mid=195 自由時報報導: 「台電去年是仰賴電價平穩準備金,財務才順利由黑翻紅」 https://ec.ltn.com.tw/m/article/breakingnews/2856484 電價不漲的秘密:  https://newtalk.tw/member/preview/55759  
  • 投書 離岸風電的午夜夢迴

    2019.06.25 | 12:55

    離岸風電這個新興產業,有實際開發或是入股超過1GW風場經驗的開發商幾乎可以在任何國際資格評比名列前茅,甚至只要做過陸上風電然後在海上立過幾根風機的都可以跨國搶到大型的標案。這產業近年發展之快速、求才之渴,大概就像國共內戰時期,連剛發育的男丁都會被逼提槍上戰場殺敵那樣的缺。 再看台灣2018年遴選3.8GW的風場,前三名給了一家德商、兩家丹麥商來做,每家平均1GW的風場,本國的台電、中鋼只分到零星的小風場。經濟部不採競標而給這幾家外商台灣南波萬的躉購費率,理由是要他們要協助發展台灣的風電產業,不曉得是傻到希望外商培養自己未來在全世界最大市場亞洲的敵人?還是認定台灣廠商只能適合卡位供應鏈?不曉得在辦公室吹冷氣沒有吹電風扇的高官,有沒有看到得標後的開發商,一手賣股搞快速資本利得,一手急拉真正有技術實作的歐洲下游廠商前來協助建造風場。高官們有沒有看到積極參與的台灣供應商老闆們擠笑臉很誠意地跟外國開發商高幹握手、合照,只求能夠賞份小合約,協助歐洲人發展台灣最夯的離岸風電。 假使執政者真願意不計代價發展離岸風電產業造福台灣,當初遴選就應該找本土的開發商,如果是擔心圖利民間企業,找台電、中鋼或是任何相關的國營企業都好。擔心沒技術沒經驗,就參照歐洲開發商的做法外包或是挖腳專業團隊來執行 ,反正國營事業為了政策虧損是常態,其實超高躉購費率根本不愁沒錢找不到人。 然後台灣唯一家還在發育期的上緯趕在半夜宣布因為沒有拿到新的風場開發案,決定出售全部的風片電事業,退出市場。 不過對經濟部而言危機就是轉機,只是轉機也要趕緊上飛機。與其拿預算找財經網紅跟部長聊天喊爽,不如趕指示集轄下的國營企業,集資買下上緯的風電事業成立新的公司,宣告將台灣大型的離岸風場全部轉交給這家公司來開發,就如幾十年前政府全力培養台積電一樣。這樣台灣在2025年前就會有真正GW級的開發商,可以達成經濟部的願景站上世界的舞台比賽發大財,而不是在場邊賣熱狗跟爆米花,賺取微利。成功了,未來幾十年最強阿北的庶民稱號將升級為更崇高的台灣離岸風電之父;失敗了,我們一般民眾也甘心為了台灣價值的大夢付更高的電費。 天光了,鬧鐘怎麼還沒響?
  • 投書 低電價之台灣能,德國不能?

    2019.05.31 | 07:42

    根據台電的報告,台灣住宅電價是全球第三低,連工業電價都是全球第六低。 德國則是歐洲電價最高的國家之一。2018年德國住宅用戶一度電的費率約10.6台幣,差不多是台灣的四倍。細看他們的電價結構,除了電力供應商的成本費用外,還包含了許多不同項目的附加徵稅﹐其中21.2%(有逐年下降的趨勢)的再生能源附加費就是德國政府綠電躉購的資金來源。簡單來說,德國政府再生能源科目的支出是躉購費用,而用以平衡的收入則是市場價格販售綠電的所得,加上這個再生能源附加費。 每次經濟部站出來為離岸風電的5.5元高貴躉購費率辯護時,老喜歡舉德國也是五塊多的錯誤例子。錯誤之一是人家最後一次超過5塊已經是至少四、五年的往事,台灣卻是在全球離岸風電成本大幅滑落後的2019年才訂的。錯誤之二是人家的躉購費用有反應於電力帳單上,德國民眾很清楚使用再生能源的代價,讓發展所需的財源有憑有據。 再看台灣發展離岸風電,政府部門似乎沒有認真歸畫政策的財源。一個與(多年前)德國並駕齊驅的費率,搭配上只有人家1/4的電價,官員依然信誓旦旦2019年電價不漲,甚至2025年前只會小漲,這種政策真的是比德意志民族還厲害。只是收這麼低的電費,接近兩兆的離岸風電躉購費用(還沒計入其他再生能源的補貼),不曉得官員們有沒有一套靠譜的財務支付計畫:是要用微弱的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即將用盡的電價平穩基金? 納稅錢? 還是叫已經連年虧損的台電繼續吞下去? 我們應該也必需支持台灣發展離岸風電,因為那是少數幾種零碳排放的發電方式,符合全球急迫減緩氣候暖化的方向與努力。而發展的前期需要龐大的投資,這些支出勢必要轉嫁到每一個電力用戶的身上。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該做的是講清楚說明白,讓民眾了解使用者付費天經地義,而不是為了討好選民而去勉強低廉電價的假象。更重要的是,辛苦工作賺錢的民眾應該有權力監督躉購費率的制定及使用,看緊付電費的荷包,以免肥了外人瘦了自己。 參考資料來源: https://www.cleanenergywire.org/factsheets/what-german-households-pay-power  https://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mid=213&cid=351&cchk=1b3221ee-37c3-4811-9d4d-a1bb215f33c8 https://www.moeaboe.gov.tw/ECW/populace/content/wHandMenuFile.ashx?file_id=5407 https://newtalk.tw/citizen/view/55759    
  • 投書 蔡總統您錯了! It’s not science. It’s greed!

    2019.05.24 | 09:07

    總統蔡英文在23日時說:「因為(離岸風電)初期的學習、建置成本比較高,但隨著產業成熟價格是會往下走。她還用柯文哲習慣講的一句話回嗆,It's Science(這是科學)。」       總統可能不知道的事實: 英國離岸風電的保證收購價格5塊錢是2015年訂的,台灣是2019年一月訂的。 英國離岸風電的購電合約是簽15年,台灣是20年。 2015年之後,離岸風電成本快速下降,德國、荷蘭陸續開出零政策補貼的離岸風場案。 剛開始要做離岸風電的美國跟法國於2018年開出的離岸風場費率都比台灣便宜。 英國離岸風電已經做到7GW了也不敢說創造出兩萬個工作機會。 開發商在比我們落後的越南已經喊出要蓋一度電3塊的離岸風場了。別的國家一樣投資一兆應該可以蓋出超過10GW的風場。 經濟部直到現在還是沒詳細說明「初期的學習跟建置成本」到底是多少錢?拿民眾未來20電費重金發展的離岸風電產業的市場策略是什麼?未來預估產值是多少?一個拼經濟的專業部會用數據說明政策居然是這麼的困難。 數據、數據、數據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9-05-23/250618  
  • 投書 離岸風電之法國能 台灣也能

    2019.05.20 | 14:04

    2019離案風電政府躉購費率: 台灣5.5元 vs. 法國5.25元   [背景摘要] 法國在2012年由國營電力公司EDF以及來自西班牙的Iberdrola拿下2GW離岸風電的開發案,2014年由法商Engie為主的團隊再拿下1GW,總計3GW容量分為六個離岸風場。當時法國政府保證的20年躉購費率約為每百萬瓦200歐元,換算後則為每度電7塊台幣,跟台灣當時的躉購費率一樣地的高貴。   [重新談判] 自2012到2018,由於法國公眾對於風電反對等因素,這些風場一直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而這段時間歐洲其他國家的離岸風電價格卻是大幅下滑,法國於是開始要求與這些開發商重新談判躉購費率,甚至試圖透過立法來取消這些開發案。這些積極的作為在2018年成功迫使風場開發商上談判桌,提供法國政府更優惠的開發條件,包含對躉購費率讓步,從一度電7塊台幣調降至5.25台幣。   [更改合約的影響?] 法國政府這樣強行修改既定的躉購費率,有影響開發商的信心嗎?今年初他們再度推出位於Dunkirk的600MW中型離岸風場開發案,根據報導,仍舊吸引了眾多法國以及國際知名的開發商參與投標,預計本月就會知道花落誰家。證明這個事件沒有影響開發商的信心,更可證明現在的離岸風電是買家的市場。   [2020新希望] 現在,台灣離岸風電的高貴躉購費率已經可以說是世界實質的南波萬,官員每次的澄清稿找不到新意,更沒有說服力。日本預計今年也會公布新的費率,如果到時候又「不幸」比台灣低,還真不曉得我們台灣民眾該是自豪還是哀號。 非常希望明年2020的台灣能有煥然一新的執政團隊,經濟部能夠任用真正專業的官員,深入了解台灣離岸風電發展的問題,參考法國與開發商重新談判的成功案例,將離岸風電政策與台電的購電合約撥亂反正,認真替台灣民眾省下數千億的電費。   [離岸風電數學小學堂] 延伸思考:法國2012-2014核准的3GW離岸風場,基於高居不下的成本與法國聞名的高物價、高工資,加上一度電7塊的舊躉購費率,當時他們公告大眾的總投資金額為3850億台幣(110億歐元)。相隔7年的台灣3.8GW遴選躉購費率5.5塊,加上1.7GW的競標,經濟部對外宣傳卻是高達1兆台幣的投資。台灣總容量5.5GW算是法國3GW的兩倍好了,規模經濟跟台灣便宜的建造優勢,怎麼估也不到一兆。只能說我們庶民的數學真的沒有政府官員學得好、學得妙啊。   參考資料來源: https://www.windpoweroffshore.com/article/1485586/french-offshore-tariffs-reduced https://energy.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amp/news/renewable/frances-dunkirk-offshore-wind-tender-results-due-in-early-may/68722032 https://udn.com/news/amp/story/7238/3819479    
  • 投書 離岸風電國產化:重金舉起,輕輕放下?

    2019.04.20 | 23:24

    2019年4月19日有媒體報導:「...能源局今(19)日終於確認國內產能的確不足,沃旭在2021年無法完全執行部分國產化承諾,未來可透過成立產業基金、或競標風場部分國產化等方式替代。」 看得好亂啊,才幾個星期前工業局說審查地化有問題、不滿意,現在是台灣最強的阿北部長跟能源局一個小組長出來說事情搞定了,開發商不用「擔心」做不下去的問題(講這些話的人到底薪水是發新台幣,還是歐元?) 身為繳納電費的民眾,簡單提出幾點請教經濟部: 1)到底是在趕什麼,來不及國產化,讓風場晚點上線就好,為什麼要犧牲台灣供應商的機會呢?說好的鉅資扶植台灣風電產業,等自己人一下下很難嗎? 2)在這種情況下,高達6塊多的躉購費率雙方還是打死不能調整,經濟部有精算過廠商提出的替代方案能夠補足我們多花的幾千億血汗錢嗎?部長常常講的提出數據,不用對民眾說明嗎? 3)沃旭跟西門子歌美颯有沒有背書保證,風機組裝廠所用的零部件不會來自於他們所授權的中國廠商?(請參考20190411投書—「離案風電在地化跟躉購費率的關係」) 4)很奇怪的是另一家開發商CIP所使用的MHI Vestas風機怎麼都沒有來不及國產化的問題?這家風機可也佔了近一半的市場,是他們的本地供應商太厲害,還是他們根本不需要國產化,假議題? 相關媒體報導: 風傳媒 https://www.storm.mg/article/1195359?srcid=gAAAAABcudPjtoIvEYt7EZOKrarEbGly2LPX4cmb_TXMiChAKw_WfC8MV-TFwiLKapfLLTUlK6xTiXypgEBSv9dPou3uCDd_aSKEpH1grJ-m0_B9JeXgVC8%253D 科技新報 https://technews.tw/2019/04/18/orsted-localization/      
  • 投書 離岸風電在地化跟躉購費率有什麼關係

    2019.04.11 | 19:50

    最近離岸風電開發商之一的沃旭一直宣稱他們最後的投資決策還沒有定案,然後就有新聞媒體順水推舟報導風機製造商Siemens Gamesa西門子歌美颯之前承諾的台灣「亞洲首座組裝廠」計畫,間接因為今年一月能源局將躉購費率調降6%已經生變。 雖然以上消息已經到處流傳,但台灣沃旭在4月8號又很認真的在FB發表他們在地化的成績,其中然仍包含這個風機組裝廠!?(NCC如果有空要不要來查一下?) 回顧去年2018三月風電業界有則大新聞,就是西門子歌美颯的CEO造訪中國時,宣布將他們8MW風機技術授權給上海電氣進行生產、銷售以及組裝的工作。 沃旭在台灣的遴選風場剛好也是設定用他們的8MW風機。對相關產業熟悉的人應該都知道,所謂「技術授權」生產與「組裝」生產的差別。台灣過去引以爲傲的電子科技業其實就是以組裝代工為主,搞到毛利茅3道4、甚至要保一保二,但電子產品至少量大,動則幾kk pcs的訂單仍可以聚沙成塔。而西門子歌美颯2025年前在台灣如果順利供貨給兩家開發商總合1.6GW風場,數量也不過200隻左右。 綜合以上資訊產生的第一個問題:當初開發商提出在台設立風機組裝廠是因應經濟部遴選的在地化條件,但他們有沒有說明這個計劃中的大部份零組件是從哪裡來?歐洲、還是本地廠商提供?或者跟授權中國生產有沒有相互的關係? 問題之二是為什麼台灣只能設組裝廠,而不如中國得到技術授權?組裝在整個製造流程內不但利潤相對低,而且再出口的競爭力更差。經濟部規劃的未來離岸風電出口的目標市場(如果他們有認真的話)應該是東南亞,如果在當地組裝效益會比台灣差嗎?風機整個從中國過去還可享受到東協免關稅,搞不好省更大。 問題之三,從去年遴選到現在經濟部推動離岸風電的決心時程一直都沒有改變,官員也用「歐洲開發商要幫助台灣國產化」說明高躉購費率的合理性。現在一句「時程來不及」就想降低改變國產化的程度。當初遴選的提案可以事後變卦,明年大選如果換了新的執政團隊也可以「不得已」修改台電PPA的費率? 除了提出問題,當然也要給些積極性的建議,給誠信做生意的歐洲開發商參考作變通之道。既然財政部已經表示離岸風電所需的設備如果是台灣沒有能力製造,就可以透過專案申請給予進口零關稅,乾脆風機發電機艙整顆做好從歐洲運過來,反正海運費用在總成本內比重不高,而且歐洲出口也可以申請至少19%、20%起跳的VAT退稅,比起花錢設立組裝廠不見得沒有競爭力。再說現在是政府高層怕開發商不幹了破壞他們離岸風電的20年兆元台幣計劃,小小工業局的審查能抵抗當權者的意志? 今年二月西門子歌美颯在法國提出申請設立風機生產工廠的許可,要準備給2014年通過今年才開始動工,預計2021年開始運轉的法國離岸風場。重點是2018年中法國政府才剛與六個離岸風場計劃的開發商重新談判躉購費率,從一度電7元台幣降至比台灣還便宜的5.25元。看起來調低躉購費率以及薪資比台灣高又常常罷工的法國勞工,對於離岸風電產業設廠的決策沒有必然的影響(咦?再度證明本文ㄌㄧ第一段是廢文、是假消息?)   相關媒體報導: 沃旭國產化審查卡關 風機組裝廠落腳台灣恐生變 https://udn.com/news/amp/story/7238/3740679 沃旭能源FB https://m.facebook.com/pg/OrstedTW/posts/?ref=page_internal&mt_nav=0#!/story.php?story_fbid=567788430382894&id=353801478448258 China: Shanghai Electric Gets Licence for Siemens Gamesa’s 8MW Turbine https://www.offshorewind.biz/2018/03/02/china-shanghai-electric-gets-licence-for-siemens-gamesas-8mw-turbine/ SG Applies for French Turbine Plant Construction Permit https://www.offshorewind.biz/2019/02/26/siemens-gamesa-applies-french-turbine-plant-construction/        
  • 投書 電價平穩基金沒有告訴你的事情

    2019.04.02 | 17:22

    電價平穩基金是2016年下半年的電價審議會議中提出並通過,基金來源是台電年度節結算的超額利潤,而前一年度台電「剛好」大賺數百億,該年第一筆基金進帳就有近340億,隔年又再進帳約500億元,兩年基金累積共計829億。 然而到了2017年度台電轉盈為虧,提撥了48億讓台電達到法定的合理利潤(5%)。接著今年三月再度提撥364億來彌補台電2018年度的虧損,基金僅剩417億。 接下來幾年,核電廠將陸續陸續停機,加上政策鉅額補貼的再生能源躉購費率,短期內將有大量的太陽能電廠開始發電獲利,5.5GW的離岸風場也順利在2025年前併網營運,再加上比煤還貴的天然氣發電比例提高至50%,我們實在不曉得經濟部認為萬能好用的400億電價平穩基金如何再繼續填補台電的財務缺口?如何不提高電價又有便宜的再生能源使用? 台電連年虧損,電價平穩基金餘額兩年內驟降一半少了400億,相關官員還得意地告訴民眾本年度電價不會漲,儼然接地氣的德政。然後台電董事長位置依然紋風不動,主管機關的能源局長還高升為經濟部次長,部長還自封為台灣最強的阿伯。看起來大家都準備好與總統同進退。慷他人之慨的利多政策加上一點運氣,搞不好2020年還有機會選贏繼續執政、繼續征戰官場。 民進黨的2025能源政策,離岸風電僅佔了台灣總電力規劃的5%,卻因為錯誤的遴選政策,要多花上幾千億、甚至上兆台幣的台灣人辛苦錢,交付給歐洲商人以及幕後的等著撈錢的政治黑手。反觀讓執政黨沾沾自喜的500億稅徵超收紅利、F16V三千多億的增進國防安全採購案、甚至於高雄市負債3000億...等等預算加總後也沒有比區區5%發電量的離岸風電多花的冤枉錢還多。如此龐大的不合理支出,卻因為被巧妙隱藏在未來20年的電費帳單內,得不到媒體的關注與點閱率。一般台灣民眾如溫水煮青蛙,存在銀行的上千億資金先讓人默默地移去做全世界最優惠的離岸風電無追索權融資,幾年後再來支付必定高漲的電價。 電價平穩基金對於黑心政客與歐洲離岸風電開發商真的功不可沒,但這艘小船可能很快就會因為看不見得黑洞而沉沒! 4月起電價不調整 363億平穩基金填補台電虧損之報導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1903180191.aspx 能源局電價穩定機制之說明 https://www3.moeaboe.gov.tw/ele102/Content/Messagess/contents.aspx?MmmID=654246034164516010
  • 投書 數千億台幣的庶民狂想曲

    2019.03.13 | 14:09

    最近,台灣討論很熱烈的F-16V軍機採購案,據說金額上看3900億台幣。也許實際金額沒那麼高,但媒體已經出現各種揣測:有的說這是台灣透過軍購向美國示好,是一種保護費,換取美國支持台灣對抗中國,也有傳聞是執政黨藉此換取總統到美國國會演說的機會,還有⋯各種說法搞得好像老美非常在乎這百億美金的採購案。不過想到川普總統曾親自跟郭台銘一起出席在鴻海在威州投資百億美金的記者會,似乎也沒錯? 換回到離岸風電,台灣去年初就已經確定要將上兆元新台幣的大生意交給兩家丹麥開發商跟一家德商來做,然後呢?丹麥還是堅守一個中國政策,畏懼與台灣官方接觸而不友善程度在歐盟國家數一數二。在台灣名義上設有商務辦事處,但有接觸過的人都知道,找他們協助商務相關的事項都是要付高額費用的,比較像是一間來台做生意的外商公司,根本無法代表丹麥官方執行要務,不要說安排台灣總統去丹麥國會演講,連過境訪問、見個沒有政治實權的王室成員或是官員大概都沒機會。德國近期讓台灣護照名列快速通關名單上,但也有更多舉足輕重的德意志跨國企業在中國做生意。雖然貴為歐盟第一強國,在國會質詢時官員還會有一些挺台的言論,但也不曾如美國一樣讓台灣總統過境訪問,抑或是台電這個離岸風電業主的董事長要跟德國高級官員一起出席個什麼合作記者會應該都是ㄧ場夢。 一樣都是幾千億上兆的離岸風電開發案,既然經濟部決心死守高躉購費率要讓外國人賺了,庶民建議不如跟外交部、國安會討論一下,就找個理由翻盤交給美國的開發商來做,不但附加效益大很多,更能展現愛台灣的意志!
  • 投書 台灣電價將大漲三成之影響

    2019.03.10 | 19:25

    台灣發電還有多少的突波?電力政策多少個髮夾彎? 從去年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在醞釀時,加上選舉將至,政府單位就不斷公開宣示電價凍漲、未來漲幅只有小數點的數字而已。其實當時離岸風電以及光電的開發商早就知道他們未來的發展、政策補貼的希望,就是建構在電價大漲之上,他們私下遊說從來沒有停止,準備從中獲益的政客也動作頻頻。 這次經濟部再次展現髮夾彎的能力,猛然吐出隱藏已久事實,雖然電價大漲三成還是保守的估計。可惡的是,台灣經濟專業的大部會,已經變成拼選舉的馬前卒,「電價凍漲」「不缺電」這些口號配合明年大選昧著良心還是繼續講。現今經濟部高層早有更生人政務官,經驗豐富,而其他人就算下台後官司纏身,也可以因為是「執行公務」有公家出錢協助聘請律師打官司。 中低階的公務員由下往上看高層在能源政策的惡搞,心裡是怎樣的滋味?當高官在2025年前離職退休,這些人應該還在工作崗位上,要面對高漲的電費;他們的下一代要出社會謀生,也要面對高漲的電費;就算是要退休的人,屆時退休金已經大減,還是要面對高漲的電費。 只能說,惡搞電價的苦果,除了既得利益者外,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https://udn.com/news/plus/10172/3677665    
  • 投書 低價競標後卻髮夾彎的離岸風場

    2019.02.23 | 15:38

    低價競標成功的離岸風場,可以不按照當初標案的規定賣電給台電?經濟部政務次長還公開鼓勵他們賣比較高價的綠電給企業? 當初這些開發商是用很低的競標價才能取得離岸風場開發權。如果併網後不接受政府的躉購,而改包裝成「綠電」用比較高的價格賣給企業,政府出借大片國土海域卻只收很便宜的租金,讓這些開發商賺大錢,這是否是變相的圖利?!開發商低價競標成功,將來如果不接受躉購,是否屬於背信或是詐欺的行為? 2018年六月關於競標的報導:「加拿大北陸電力(NPI)及玉山能源團隊及丹麥沃旭共計2家開發商、4個離岸風場獲選,總計容量達1,664 MW,預計2025年完工併聯容量1,664MW,獲選競價價格為新臺幣2.2245至2.5481元/度」 2019年2月經濟部公開鼓勵競標風場賣綠電給企業:https://e-info.org.tw/node/216556
  • 投書 再從德國經驗看台灣高貴的離岸風電

    2019.02.21 | 23:20

    Veja Mate 是Bard Group於2012年取得開發權,不過後來在Bard公司出了問題無以為繼後,才由Highland Group於2014年9月接手,並且驚人地在十個月內(2015年6月)就完成財務融資,CIP是在最後一刻加入提供2.5億歐元的夾層融資。其實Highland Group在此之前已經在鄰近地區有離岸風場的案子在進行,所以Veja Mate原本並不是他們的重心。會趕在如此短時間內完成融資是因為他們擔心過了2015年後,Veja Mate原本可以獨家連結使用電網的權利會出問題。 台灣的新聞說是CIP「神救援」Highland Group在Veja Mate風場遭遇的挫折,不曉得是不是因果倒置而造成混淆,但有預感這篇新聞如果翻譯成英文或是德文,遠在歐洲應該有人看了會自椅子上跌下來。 怎麼眾所稱道德國人的務實誠信,輾轉從丹麥到了台灣就變了個樣? 順帶一提的是,Veja Mate運轉後德國從FIT改採CfD,兩階段的保證strike price,前面8年6.8台幣一度電,後面4.7年5.5元一度電。而這4.7年,還是因為風場離岸遠(95KM)水又深(39-49M)德國政府才多給的獎勵。 沒錯,德國這組2015年敲定、2017年開始啟用的費率,跟台灣2019年公布、2025年開始的躉購費率相差不遠,但是人家政策補貼才12年,台灣則慷慨一簽20年! 從2015到2025這十年時間,離岸風電產業因為技術突飛猛進而成本大幅下滑的事實,到了台灣都好似沒有發生!經濟部真的準備鬼混十年?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3656508
  • 投書 運轉兩年就賣掉獲利的離岸風場

    2019.02.19 | 18:25

    德國的Veja Mate離岸風場運轉不到兩年的時間,兩大股東就全數出清持股,包含才開始準備在台灣長久經營的丹麥開發商CIP。 Veja Mate也是CIP公開資料裡面,他們全世界唯二已經有成功商轉離岸風場實績的其中一個。在賣掉這個402MW的風場後,他們只剩下英國的Beatrice離岸風場588MW在運轉中,其他的還在開發階段。 根據報導,CIP對這個風場的直接投資是透過2015年一筆價值2.5億歐元的夾層融資。這次出清他們23.4%的持股,預估可以收入5.4億歐元。光看帳面數字,三年的時間就翻了一倍!對於才成立六年多的CIP,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投資獲利成績。 在這筆交易公開後,CIP表示他們會繼續當這個德國風場專案公司的資金借款人,以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流給投資者。 去年九月台灣中央社的新聞,CIP才與台灣共15家本土銀行簽署了總額1890億台幣的融資意向書,要在台灣開發950MW的離岸風電。 順帶一提的是Veja Mate 風場容量402MW,總建造費用為19億歐元,折合台幣665億。如果按比例換算950MW,總建造費用為1572億台幣。 能在台灣蓋離岸風電真是太幸福了。 https://energywatch.eu/EnergyNews/Renewables/article11191228.e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