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離岸風電開發商之一的沃旭一直宣稱他們最後的投資決策還沒有定案,然後就有新聞媒體順水推舟報導風機製造商Siemens Gamesa西門子歌美颯之前承諾的台灣「亞洲首座組裝廠」計畫,間接因為今年一月能源局將躉購費率調降6%已經生變。

雖然以上消息已經到處流傳,但台灣沃旭在4月8號又很認真的在FB發表他們在地化的成績,其中然仍包含這個風機組裝廠!?(NCC如果有空要不要來查一下?)

回顧去年2018三月風電業界有則大新聞,就是西門子歌美颯的CEO造訪中國時,宣布將他們8MW風機技術授權給上海電氣進行生產、銷售以及組裝的工作。

沃旭在台灣的遴選風場剛好也是設定用他們的8MW風機。對相關產業熟悉的人應該都知道,所謂「技術授權」生產與「組裝」生產的差別。台灣過去引以爲傲的電子科技業其實就是以組裝代工為主,搞到毛利茅3道4、甚至要保一保二,但電子產品至少量大,動則幾kk pcs的訂單仍可以聚沙成塔。而西門子歌美颯2025年前在台灣如果順利供貨給兩家開發商總合1.6GW風場,數量也不過200隻左右。

綜合以上資訊產生的第一個問題:當初開發商提出在台設立風機組裝廠是因應經濟部遴選的在地化條件,但他們有沒有說明這個計劃中的大部份零組件是從哪裡來?歐洲、還是本地廠商提供?或者跟授權中國生產有沒有相互的關係?

問題之二是為什麼台灣只能設組裝廠,而不如中國得到技術授權?組裝在整個製造流程內不但利潤相對低,而且再出口的競爭力更差。經濟部規劃的未來離岸風電出口的目標市場(如果他們有認真的話)應該是東南亞,如果在當地組裝效益會比台灣差嗎?風機整個從中國過去還可享受到東協免關稅,搞不好省更大。

問題之三,從去年遴選到現在經濟部推動離岸風電的決心時程一直都沒有改變,官員也用「歐洲開發商要幫助台灣國產化」說明高躉購費率的合理性。現在一句「時程來不及」就想降低改變國產化的程度。當初遴選的提案可以事後變卦,明年大選如果換了新的執政團隊也可以「不得已」修改台電PPA的費率?

除了提出問題,當然也要給些積極性的建議,給誠信做生意的歐洲開發商參考作變通之道。既然財政部已經表示離岸風電所需的設備如果是台灣沒有能力製造,就可以透過專案申請給予進口零關稅,乾脆風機發電機艙整顆做好從歐洲運過來,反正海運費用在總成本內比重不高,而且歐洲出口也可以申請至少19%、20%起跳的VAT退稅,比起花錢設立組裝廠不見得沒有競爭力。再說現在是政府高層怕開發商不幹了破壞他們離岸風電的20年兆元台幣計劃,小小工業局的審查能抵抗當權者的意志?

今年二月西門子歌美颯在法國提出申請設立風機生產工廠的許可,要準備給2014年通過今年才開始動工,預計2021年開始運轉的法國離岸風場。重點是2018年中法國政府才剛與六個離岸風場計劃的開發商重新談判躉購費率,從一度電7元台幣降至比台灣還便宜的5.25元。看起來調低躉購費率以及薪資比台灣高又常常罷工的法國勞工,對於離岸風電產業設廠的決策沒有必然的影響(咦?再度證明本文ㄌㄧ第一段是廢文、是假消息?)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