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9日有媒體報導:「...能源局今(19)日終於確認國內產能的確不足,沃旭在2021年無法完全執行部分國產化承諾,未來可透過成立產業基金、或競標風場部分國產化等方式替代。」

看得好亂啊,才幾個星期前工業局說審查地化有問題、不滿意,現在是台灣最強的阿北部長跟能源局一個小組長出來說事情搞定了,開發商不用「擔心」做不下去的問題(講這些話的人到底薪水是發新台幣,還是歐元?)

身為繳納電費的民眾,簡單提出幾點請教經濟部:

1)到底是在趕什麼,來不及國產化,讓風場晚點上線就好,為什麼要犧牲台灣供應商的機會呢?說好的鉅資扶植台灣風電產業,等自己人一下下很難嗎?

2)在這種情況下,高達6塊多的躉購費率雙方還是打死不能調整,經濟部有精算過廠商提出的替代方案能夠補足我們多花的幾千億血汗錢嗎?部長常常講的提出數據,不用對民眾說明嗎?

3)沃旭跟西門子歌美颯有沒有背書保證,風機組裝廠所用的零部件不會來自於他們所授權的中國廠商?(請參考20190411投書—「離案風電在地化跟躉購費率的關係」)

4)很奇怪的是另一家開發商CIP所使用的MHI Vestas風機怎麼都沒有來不及國產化的問題?這家風機可也佔了近一半的市場,是他們的本地供應商太厲害,還是他們根本不需要國產化,假議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