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這個新興產業,有實際開發或是入股超過1GW風場經驗的開發商幾乎可以在任何國際資格評比名列前茅,甚至只要做過陸上風電然後在海上立過幾根風機的都可以跨國搶到大型的標案。這產業近年發展之快速、求才之渴,大概就像國共內戰時期,連剛發育的男丁都會被逼提槍上戰場殺敵那樣的缺。

再看台灣2018年遴選3.8GW的風場,前三名給了一家德商、兩家丹麥商來做,每家平均1GW的風場,本國的台電、中鋼只分到零星的小風場。經濟部不採競標而給這幾家外商台灣南波萬的躉購費率,理由是要他們要協助發展台灣的風電產業,不曉得是傻到希望外商培養自己未來在全世界最大市場亞洲的敵人?還是認定台灣廠商只能適合卡位供應鏈?不曉得在辦公室吹冷氣沒有吹電風扇的高官,有沒有看到得標後的開發商,一手賣股搞快速資本利得,一手急拉真正有技術實作的歐洲下游廠商前來協助建造風場。高官們有沒有看到積極參與的台灣供應商老闆們擠笑臉很誠意地跟外國開發商高幹握手、合照,只求能夠賞份小合約,協助歐洲人發展台灣最夯的離岸風電。

假使執政者真願意不計代價發展離岸風電產業造福台灣,當初遴選就應該找本土的開發商,如果是擔心圖利民間企業,找台電、中鋼或是任何相關的國營企業都好。擔心沒技術沒經驗,就參照歐洲開發商的做法外包或是挖腳專業團隊來執行 ,反正國營事業為了政策虧損是常態,其實超高躉購費率根本不愁沒錢找不到人。

然後台灣唯一家還在發育期的上緯趕在半夜宣布因為沒有拿到新的風場開發案,決定出售全部的風片電事業,退出市場。

不過對經濟部而言危機就是轉機,只是轉機也要趕緊上飛機。與其拿預算找財經網紅跟部長聊天喊爽,不如趕指示集轄下的國營企業,集資買下上緯的風電事業成立新的公司,宣告將台灣大型的離岸風場全部轉交給這家公司來開發,就如幾十年前政府全力培養台積電一樣。這樣台灣在2025年前就會有真正GW級的開發商,可以達成經濟部的願景站上世界的舞台比賽發大財,而不是在場邊賣熱狗跟爆米花,賺取微利。成功了,未來幾十年最強阿北的庶民稱號將升級為更崇高的台灣離岸風電之父;失敗了,我們一般民眾也甘心為了台灣價值的大夢付更高的電費。

天光了,鬧鐘怎麼還沒響?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