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經濟部找來開發商拍胸脯保證會教授技術、協助台灣發展離岸風電產業的一場大戲,現在劇情開始髮夾彎了。

世界排名前二的兩大風機製造商,一家曾經被保證的「亞洲最大組裝廠」還沒有下落,一家現在牽拖專利問題,甚至連歐洲現有的產能就可以滿足全球市場的事實都說出口了。近期媒體也陸續傳出國產化無法達成會影響風場建造時程的消息,頗有試水溫、帶風向的意味。

真的無法理解掌握上兆元電費預算的經濟部是怎樣規劃與執行離岸風電遴選。那些做幾千億生意的開發商去年(2018)四月前又是怎樣評估台灣的案子,他們在歐洲早有豐富的離岸風電的經驗,也來台灣蹲點很長的時間,應該很了解相關產業的狀況,不應該現在才感到意外。

經濟部去年先遴選開發商,幾個風場各有不同的環境條件居然不是躉購費率適用的根據。而我們以為是遴選與高躉購費率最重要的條件「國產化」,卻可以等到購電合約簽署後再來翻盤。

當初經濟部到底開出什麼遴選條件真讓人懷疑,是離岸風電的經驗?肯定不是,看第一名在台灣之前只有滿滿的陸上風電經驗就知道了。國產化的貢獻保證?開發商在遴選會議中報告國產化,不是應該畫押保證才能過關嗎?現在突然說做不到,那當初提出保證的人不用負責嗎?誰跟經濟部、台電簽約誰就應該負責。開發商現在牽拖是他們的供應商、設備商無法配合就可以卸責?還是這些開發商根本沒考慮可行性就呼嚨過關?

還有,躉購費率到底有沒有依據廠商國產化的貢獻來訂定?有的話,做不到是不是該連躉購費率一併重新檢討?沒有的話,那全世界最高貴的躉購費率是單純展現台灣的財力給歐洲人看嗎?

支持5.5的人一直說台灣躉購費率很高很值得,因為其中包含跟外國人學(買)技術,這樣才可以發展產業。現在開發商跳出來幫風機設備商抱怨因為專利問題不能給台灣生產也實在太傷感情。其實專利可以授權,君不見Siemens Gamesa都授權對岸的上海電氣生產整組8MW的風機了。結果台灣砸重金要插在台灣海峽600多支的風機卻……真的是叫挺發展離岸風電產業的覺青、官員及政客情何以堪?

蓋亞洲最大組裝廠這件事也很弔詭。一台8MW風機高度近200公尺,葉片長達百公尺,還有水下基礎等龐然大物,本來末段組裝就該在風場鄰近地區進行。今天台灣有組裝廠,明天其他國家難道就不用國產化?難道屆時風機就會在台灣組裝好再船運過去?

講來講去,就是這些開發商答應台灣國產化的不是無足輕重、就是原本必然發生的部份。聰明的廠商一定會保留高利潤的工作給自己,也知道要留一手技術以免教出自己未來的敵人。剩下台灣可以做的東西未來移換到了其他國家肯定也是人家「國產化」的優先名單,我們的廠商大概只能搬產線或是入籍當地才有機會接到訂單。

也許是擦槍走火,開發商竟然誠實說出真正有高附加價值的關鍵零組件其實歐洲的產能就足以供給全球市場了,(臉腫腫的)經濟部說好的重金培養產業打世界盃呢?原來參賽的名額早就額滿,都已經進到場中比賽了,我們還在場外買球具、找教練學……沒關係,有志者事竟成!

其實經濟部現在還是有很好的選擇。開發商一直歸咎時程來不及,那就延後2025的目標。為了他們口中有兆元產值的離岸風電產業,非核家園晚個幾年讓本土再生能源產業能準備好、賺大錢絕對值得。或是2025真不能等(還真不知道是什麼理由),開發商又無法達成國產化的要求,經濟部就拿出魄力跟他們重新談判,順勢將躉購費率調降至合理的範圍,也避免之後弊案叢生。如果經濟部面對已簽約的開發商還是選擇一再退讓,就請出面跟國人講清楚、說明白!

參考資料來源:

離岸風電國產化難度高 CIP拋調整方案

離岸風機核心零組件3分之1國產化項目觸礁 產、官角力再度上演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