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華爾街日報》(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 4 日報導,中國憑藉數十年產業政策佈局,構建起供應鏈主導地位。其通過關鍵稀土礦產流通管制,迫使美國總統特朗普主動尋求談判並達成「休戰」協議。
文章進一步指出,中國的手段遠不止關鍵礦產,在鋰離子電池、成熟制程晶片和醫藥原料藥三大領域同樣佔據的絕對掌控地位,也足以對美國「卡脖子」(chokehold)。
當前熱搜:桃園南門市場大火燒毀三分之二區域!攤商百萬貨付之一炬痛哭失聲
首先是鋰離子電池。美媒強調,該產品廣泛應用於電動汽車、儲能設備和消費電子產品,「誰掌控了這一領域,誰就將在汽車技術和綠色能源領域佔據優勢。」

目前,全球前兩大電池生產商均為中國企業: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即便電池在其他地區生產,其核心元件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中國。
據惠譽方案 (Fitch Solutions) 下屬基準礦物情報公司 (BMI) 資料,中國供應商生產了全球 79% 的電池正極材料和 92% 的負極材料;在鋰等原材料的精煉化工產品領域,中國企業占 63% 的市場份額,同時還控制著 80% 的精煉鈷供應和 98% 的精煉石墨供應。
全站首選:太子集團「爆乳特助」交保笑著離開! 劉純妤Linkedin自爆:常處理特殊任務
其二是半導體領域。報導指出,目前中國佔據全球約 1/3 的成熟制程半導體產能,這類晶片雖生產難度低於尖端晶片,卻是汽車、消費電子和國防等行業的關鍵元件。為實現自給自足,中國已投入數十億美元建設半導體製造能力。
與此同時,鎵、鍺等廣泛應用於各類晶片及光伏電池的礦產,中國也佔據供應優勢。
《華爾街日報》還提及荷蘭「接管」中資半導體企業安世半導體、引發全球汽車晶片斷供「停產潮」。

其三為醫藥行業。報導稱,雖然美國藥店或櫃檯上銷售的藥物通常不會標注「中國製造」,但其原料藥或生產原料藥所需的前體化學品,往往由中國供應。
比如,美國進口的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就大多來自中國,這兩種物質分別是泰諾 (Tylenol) 和艾德維爾 (Advil) 的主要有效成分。中國也是抗生素原料藥的重要生產國。
儘管美國品牌藥多進口自歐洲,仿製藥則嚴重依賴印度,但印度生產仿製藥所用的大量原料藥,其源頭仍在中國。
美國總統川普在談話中稱,泰諾止痛藥導致自閉症。 圖:翻攝自 X《m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