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故宮百年,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共同舉辦《乘船而來──封存、遞送與那些未曾中斷的美好》展覽。這場展覽以陽明海運的歷史淵源為起點,回望1948至1949年間故宮文物渡海來台的航程,並延伸至當代全球航運與文化傳遞的精神脈絡。展覽自即日起至115年4月30日在基隆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展出,歡迎民眾前往參觀《乘船而來》展覽感受時代的記憶與文化航程。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表示,故宮文物1948-1949年來台,歷經三次遷運,其中文物押運船舶之一,即為陽明海運前身輪船招商局所屬的『海滬輪』。今年適逢故宮百年暨在臺建院一甲子,特別感謝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以《乘船而來》展覽,重現當年文物渡海來臺的歷史記憶與文明延續的精神,讓觀眾得以回望那段守護文化的重要航程。
當前熱搜:桃園南門市場大火燒毀三分之二區域!攤商百萬貨付之一炬痛哭失聲
陽明海運董事長蔡豐明指出,陽明海運自輪船招商局時期以來,始終以運輸服務世界,「陽明海運,乘載您每一天的美好」的企業標語,正與展覽主題「封存、遞送與那些未曾中斷的美好」相互呼應,象徵公司自創立以來對信任、延續與堅持的承諾。
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邱增玉表示,基金會以文化策展為橋樑,將企業的核心價值轉化為藝術文化的共感,期望讓更多民眾理解—航運不僅是經濟的動脈,更是文明流動的血脈。
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林宜正則進一步指出,這條航線從未中斷,只是轉化了形式。七十多年前,我們運送的是文化的信念;今日,我們持續運送世界之間的信任與連結。「乘船而來」展覽讓我們重新理解,「遞送」不只是物流的語言,更是一種人文責任。
現正最夯:鳳凰颱風是「又強又大的怪物」恐登陸台灣!專家:被掃到後果慘烈
展覽透過歷史檔案與莊靈的口述歷史與生命經驗,帶領觀眾穿越四個展區:「封箱之前」、「穿越黑水溝」、「靠港之時」、「開箱此刻」,引導觀者從戰火的陰影走入今日的生活風景。不僅是國寶的轉移,更是一種文明不應中斷,記憶必須抵達。
莊靈在展覽會場表示,他自出生便隨父親莊嚴隨文物南來,卻因身份限制而不得觸碰裝載文物的木箱。對他而言,那些封存的箱子既是成長背景,也是命運的寓言。七十多年後,他的記憶,成為人與文物、歷史與家庭之間的情感連結,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以《乘船而來》策展,讓這段記憶得以再現,也讓歷史中的溫度再次被看見。
這場展覽不僅回望1948-1949年的漂泊,也映照當下。策展以「開箱」為行動,將故宮文物與現代貿易貨物並置—青銅對應晶片、瓷器對應砂糖、木箱對應貨櫃—以視覺對比呈現「遞送」的延續與轉譯。
基隆港作為文物來台上岸的展覽精神場景,以其戰後至今的港埠發展為軸—從砂糖、香蕉的香氣,到電子零件、半導體晶圓的出口,港口的變遷映照出灣社會的集體成長與記憶轉化。
此一展場並以「漂浮、封存、開箱」三段節奏設計,讓觀眾將穿越海浪聲、金屬氣味與光影交錯的沉浸場景,彷彿親歷那段文化漂泊的體感。展區內亦展出多件故宮複製品,如「富春山居圖」、「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青瓷蓮花式溫碗」與「肉形石」等,象徵文明中被保存的細膩與幽默。
這項展覽最後以「引水人」與「陽明海運」的影像作結—前者象徵引導巨輪入港的專業與信念,後者則是跨越世代、仍在持續的遞送者。策展語言在此收束為一個溫柔的命題:「每一次抵達,都是美好繼續被好好送達的延續。」
展覽名稱:「乘船而來---封存、遞送與那些未曾中斷的美好」
展覽地點: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基隆市仁愛區港西街4號)
展出期間:即日起至115年4月30日(周一休館)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
合辦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即日起共同舉辦《乘船而來──封存、遞送與那些未曾中斷的美好》展覽。展覽以陽明海運的歷史淵源為起點,回望1948至1949年間故宮文物渡海來台的航程,並延伸至當代全球航運與文化傳遞的精神脈絡。 圖:陽明海運提供
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即日起共同舉辦《乘船而來──封存、遞送與那些未曾中斷的美好》展覽。展覽以陽明海運的歷史淵源為起點,回望1948至1949年間故宮文物渡海來台的航程,並延伸至當代全球航運與文化傳遞的精神脈絡。 圖:陽明海運提供
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即日起共同舉辦《乘船而來──封存、遞送與那些未曾中斷的美好》展覽。展覽以陽明海運的歷史淵源為起點,回望1948至1949年間故宮文物渡海來台的航程,並延伸至當代全球航運與文化傳遞的精神脈絡。 圖:陽明海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