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民黨長期威權戒嚴統治,使得中國大一統史觀仍持續壟罩在台灣上空。為此,辜寬敏基金會今(15)日發表《2025國家不正常關鍵報告》,揭露台灣當前諸多國家不正常行徑。台灣國際法學者也是台灣安保協會理事宋承恩表示,國際近年持續澄清「台灣不屬於中國」。其中包括美國美國在台協會(AIT)、德國外長、歐盟、都反對中國利用錯誤歷史文件,來扭曲台灣是中國的主張,更反對片面使用武力改變台海現況,且多國國會也接連通過決議,譴責中國阻擋台灣國際參與。
辜寬敏基金會邀集台灣永社理事長羅承宗、台灣教授協會會長薛化元、台灣安保協會理事宋承恩、法律學者王鼎棫,以及立委陳培瑜、張雅琳等人,共同召開《2025 國家不正常關鍵報告》發布記者會。
全站首選:管仁健觀點》丞琳別哭!你不孤單,台灣人也都很怕你的聲音

林宜正:發布「國家不正常關鍵報告」 旨在提醒社會檢視民主的穩固性
辜寬敏基金會副董事長林宜正指出,國民黨黨魁選舉將至,外界憂心中國勢力介入,可能使國民黨淪為「中國的國民黨」,甚至從加盟店變為直營店。他強調,站在台灣人的立場,不願看到中國的手伸進來;作為政治競爭對手,也期待在野黨能具備相同的國家認同,願意與這片土地共存亡。
林宜正進一步說明,對在野黨的期待與對中國介選的擔憂,凸顯出台灣民主發展的異常狀態,這在其他民主國家難以想像。由於民主化過程中,國家正常化與轉型正義都未徹底完成,威權遺緒依舊存在。基金會因此每年發布「國家不正常關鍵報告」,提醒社會檢視民主的穩固性。他也警告,中國介入將使全體台灣人受害,未來推動國家正常化必須凝聚更多力量共同前行。
現正最夯:日經:日本不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 若武統聯合公報前提就崩潰

羅承宗:「光復節」是國民黨占領台灣的日子 也是228 事件的歷史起點
台灣永社理事長、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羅承宗在記者會中直言,2025 年的台灣「比 2024 年更不正常」,許多荒謬弔詭的現象仍不斷發生,讓台灣人為國家正常化所付出的努力,反而出現逆轉。
羅承宗指出,今年 10 月起台灣民眾獲得額外的假期,但多數人卻不清楚這些假期究竟在紀念什麼。他強調,這顯示台灣社會對於國家定位依舊缺乏共識。他提到,台灣在國際場合上至今無法以清楚的國名自稱:究竟是「中華民國台灣」、「台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還是「中華台北」?
他特別點名,10 月 25 日的「台灣光復節」其實是中國國民黨占領台灣的日子,也是導致 228 事件的歷史起點。從台灣人的角度來看,那天並非「光復」,而是另一場「再淪陷」。然而,在藍白聯手的國會主導下,這一天卻被硬生生設為法定紀念日,顯示黨國威權體制的幽靈再度復活。
他沉痛指出,2025 年的台灣比去年更加不正常,許多制度與現象不僅荒唐,更加深社會矛盾。他也提醒國人,唯有以「台灣」為名,建立自主、獨立且有尊嚴的國家,才能真正完成國家正常化。他強調,唯有正視並痛切體會當前的「不正常」狀態,台灣人才能避免陷入麻痺,並更積極地行動,推動真正的改變。

張雅琳:空間不僅是建築或設施 更是權力與記憶的展現
立法委員張雅琳指出,空間不僅是建築或設施,更是權力與記憶的展現,有時甚至承載著威權崇拜的敘事。台灣作為自由民主社會,必須記得威權時代的歷史,因此「空間轉型」尤為重要。過去已經處理過綠島、景美人權園區、警總等遺址,這些案例都是重要的轉型過程。
她並提到,韓國將光州血腥鎮壓的場所改建為民主紀念公園,成為教育下一代的重要場域;西班牙也透過反省佛朗哥獨裁歷史來進行社會教育。張雅琳強調,空間轉型不只是建築改造,而是價值選擇。行政院轉型正義會報已決議將中正紀念堂轉型為民主園區,未來希望加速落實,讓人民能在此真正理解歷史與威權。
宋承恩:2025台灣面臨全方位威脅
台灣國際法學者也是台灣安保協會理事宋承恩表示,雖然國際持續澄清台灣不屬於中國,但國內部分以「中華民國才是中國」等說辭否定台灣主權,甚至迎合中共脅迫,將台海緊張歸咎於「台獨」。當國際社會普遍認定中國才是破壞和平的元凶,這些言論卻削弱台灣的防衛意志,加劇疑美論與疑台論。更嚴重的是,明知中共洗輿論與操作認知戰影響台灣選舉,不但放任不管,污衊警示中共滲透與介選的意見領袖,到了面臨全面紅統化的危機才來示警。外交部長林佳龍則重申,《舊金山和約》才是戰後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文件,而台灣透過民主化與直選,已建立由人民自主決定的合法政府,確立台灣與中國互不隸屬的現狀。
宋承恩警告,2025 年台灣正面臨軍事、外交、政治與認知戰的全方位威脅,唯有堅守主權、整合社會力量,才能在中國滲透與極化危機下守護台灣的民主與安全。

陳培瑜:希望國民黨在經歷「極權鐵拳」後 能及早加入國家正常化行列
立法委員陳培瑜指出,台灣要邁向正常化國家面臨極大困難,因為國民黨在立院持續刪減國防、外交與文化預算,等同阻斷台灣走向國際的可能。她強調,國民黨如今也開始感受到境外勢力介入選舉的傷害,甚至憂心若中國支持的鄭麗文當選,將成為壓垮國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陳培瑜呼籲,推動國家正常化需要更多人共同努力,包括國民黨在內,希望他們在親身體驗過「極權鐵拳」後,能及早加入這場迫切的行列。

王鼎棫:光復節爭議反映出台灣社會在「記憶與遺忘」之間的鬥爭
東吳大學兼任講師王鼎棫指出,台灣最大的「不正常」,在於難以與國際正常交往:究竟我們是「中華民國」還是「台灣」?國際看到 R.O.C 的 Chinese 便聯想到另一個中國,而在島內,國民黨黨魁候選人竟喊出「要把黨員變成中國人」。在這種內外交迫下,誰會視台灣為一個正常的交往對象?
他強調,這反映出台灣社會在「記憶與遺忘」之間的鬥爭,例如光復節,其背後意涵其實是紀念「台灣回歸中國」,逐漸將人們帶往大中國的認同。
王鼎棫建議,節日應透過不同族群協商來制定,讓各種記憶都能被尊重,才能促進多元民主,並讓節日真正成為「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唯有當台灣人彼此靠近、理解並共享感情時,才是最值得慶祝的「連假」。如此一來,即使面對再大的挑戰,這個島嶼也能因為凝聚而更加穩固。

薛化元:歷史「失憶」和資訊的偏誤是國家不正常主要困境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政大台灣史研究所及歷史學系合聘教授薛化元對此指出,台灣長期陷於「國家不正常」的困境,主要來自兩大脈絡:其一是歷史的「失憶」,其二是教育與社會化過程中資訊的缺乏與偏差。正如研討會所討論的路名案例,許多原本承載在地歷史的地名,被政治操作轉化為「大中國」色彩或與威權人物掛鉤,長期下來社會習以為常。然而,事實上改名並非全然困難,例如「介壽路」改為「凱達格蘭大道」、「大中至正」牌樓改為「自由廣場」,都能順利推動。這說明改革雖有阻力,但若能優先推動與在地連結或國家正常化相關的名稱,仍可累積可觀成果。
除此之外,薛化元也提到,資訊不足更是國家正常化的重要阻礙。戰後台灣地位的國際法依據,直到 2006 年課本才首次提及《舊金山和約》,但社會大眾卻長期被誤導,以「開羅宣言」或「波茨坦宣言」作為合法依據,導致認識偏差難以扭轉。甚至「轉型正義」也被曲解為撕裂族群,然而史實顯示白色恐怖中外省人受害比例更高,還原真相、平反冤屈本應是全民共識。
薛化元強調,唯有持續推動資訊公開與教育澄清,才能避免「假的說久就變真的」,讓台灣社會真正朝向自由、民主、人權的正常國家邁進。
受國民黨長期威權戒嚴統治,使得中國大一統史觀仍持續壟罩在台灣上空。為此,辜寬敏基金會15日發表《2025國家不正常關鍵報告》,揭露台灣當前諸多國家不正常行徑。 圖:辜寬敏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