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2025年度報告中,副主席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提出:國會應指示國務院與台灣合作,啟動一項特殊的外國軍事銷售(Foreign Military Sales, FMS)案件,以「非武器性支援服務」名義,讓台灣得以資助美國在菲律賓呂宋島北部之軍事基礎設施建設。此提案跳脫傳統軍售思維,將台灣從單純的武器採購國,轉型為印太嚇阻架構的實質貢獻者。筆者擬從台灣視角出發,分析FMS的地緣戰略意涵與法律與財務機制,以及台灣社會、政黨、軍方與決策圈在2025-2026年間最可能出現的反應路徑與最終決策模式。

地緣戰略意涵:從「台灣防禦」到「區域嚇阻前推」 生存時間的關鍵變數

呂宋島北部(特別是卡加延省與巴丹群島)與台灣最短直線距離不到200公里,與巴士海峽入口更僅100餘公里。若美軍在此完成跑道延長、油彈庫擴建與後勤維修中心升級,將產生三大結構性效應:
1.將美軍高價值火力投射節點前推至台灣本島外250公里內,大幅壓縮解放軍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作戰半徑。
2.與台灣東部佳山、花蓮空軍基地及蘇澳海軍基地形成「三角立體火網」,使解放軍南海艦隊北上或北海艦隊南下必須穿越雙重火力區。
3.迫使中國必須在更遠的第二島鏈(關島-北馬里亞納)即開始分散資源,降低其對第一島鏈的壓倒性優勢。

全站首選:鄭麗文嗆賴清德「勿消費國家英雄」民進黨:祭悼共諜心虛不願認錯

此布局本質上是將「台灣防禦」外移為「菲律賓-台灣聯合防禦帶」,符合2022年美國國防戰略「分散式作戰」(Distributed Operations)與2024年《太平洋嚇阻倡議》(PDI)之核心精神。

不過,呂宋島北部只是最敏感、最具象徵意義的例子。美國真正想要的,是把台灣的錢變成整個第一島鏈後勤網的「補缺資金」,讓美軍在開戰初期就能把物資、火力、維修節點前推到距離台灣200-600公里範圍。對台灣來說,這確實能大幅提升生存率,能將開戰初期的生存時間從「最長14天」延長至「最長30-45天」,讓美軍能在72小時內建立有效火力投射,台灣就有機會撐過首波飽和攻擊。這可能就是台灣願意考慮付款的關鍵。

法律與財務機制:一張「用途不透明的支票」

FMS傳統上僅限於武器系統與相關訓練,然美國法典第22篇第2794條對「防禦服務」(defense services)定義極為廣泛,已包含工程、後勤與基礎設施支援。實務上已有先例:
※ 2018-2022年間,沙烏地阿拉伯透過FMS支付美國在約旦建設空軍基地費用。
※ 日本與韓國長期以「特別協定」(SMA)名義分擔駐軍設施改善費用,本質上亦屬類似機制。

全站首選:「你好我吃一點!」外交部貓咪迷因圖挺日水產獲台日百萬網友按讚

薛瑞福提案的創新之處在於將此模式擴及「無駐軍之盟友」,並以台灣作為首例。可能的財務流程為:
※ 美國國務院政治軍事局開立一項代號為「印太後勤強化計畫」的FMS案件(LOA)。
※ 台灣以「第三方資助」方式支付特定金額。
※ 美國國會在後續對台軍售審議時,將此支出列入「盟邦貢獻」(allied contribution)評分,作為政治加分項。

重點在於:美國開出的FMS案件可以完全不寫「呂宋島」,只寫「印太後勤強化計畫2026-2030」。台灣簽字付款後,錢進入美國國防部一般帳戶,之後花在哪裡、多少比例,台灣沒有否決權,也不會公開。對台灣民眾來說,這是一張「用途不明的支票」。此機制雖符合FMS既有規範,卻在台灣內部被形容為「簽了才知道錢花去哪裡」,成為後續政治爭議的核心。

台灣輿論反應:冤大頭+提款機=三種可能劇本

無論執政黨為何,此提案在台灣都將面臨「為何用台灣納稅人的錢去蓋他國基地?」的質疑。一旦方案成真,台灣社會與政壇會在幾個小時內把複雜的戰略提案簡化成最通俗的兩句話:「美國把台灣當冤大頭!」、「台灣又變成美國的印太提款機!」可以預想的:社群媒體負面聲量瞬間破90%,熱門標籤:#台灣ATM、#美國蓋基地台灣買單;接著,朝野攻防陷入僵局,全台社會撕裂。

而面對美國老大哥伸出手與台灣民意喧鬧,執政者可能衍生出三種可能劇本:
1.低調付錢、死不承認:由美國主導成立「印太基礎設施強化信託基金」,包括台灣在內多國參與,每年固定提撥金額交付該基金使用;台灣部份永遠只說「不指定用途援外捐款」,沒有細目也沒有確切數字。
2.換個名目、轉彎給錢:美國透過類似2024年美烏「以產能換軍援」模式,讓台灣提供軍品零組件、晶片等產能,「折抵」援外金額。
3.接受原案、要錢給錢:區域緊張情勢急劇翻轉,中國實質海峽封鎖,民意徹底翻轉成「不計代價都要保美國介入」。

終極目標:爭取最大戰略空間與生存時間

薛瑞福建議的本質,是在美國國會對外軍援日益疲軟的背景下,尋求將台灣納入「準盟邦負擔分擔」體系的突破性嘗試。其戰略意義在於把台灣從「被動受援者」轉為「主動貢獻者」,從而為未來爭取更高端、更敏感之軍事裝備奠定「政治基礎」。然而,直接以台灣名義資助他國基地建設的政治風險過高,最終可能引爆巨大爭議,可能必須透過多邊化迂迴方式,達成「實質貢獻」與「嚇阻前推」的雙重目標,為台灣爭取最大的戰略空間與生存時間,不能僅看表面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