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成年人過重與肥胖率50.8%,每7人1人骨鬆,常到骨折才發現。恩主公醫院今(17)日啟用「全身扇形光束雙能量骨質密度測量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骨質密度儀),一掃描多數據,兼具骨密+體組成,誤差低於1-2%,可評估骨鬆、肌少、肥胖與代謝風險,並計算10年骨折機率,提供臨床與健康管理依據。

恩主公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面對台灣人口老化及慢性病盛行趨勢,醫院持續投入資源引進高階醫療儀器,以提升服務量能與精準度。他指出,醫院的目標在於預防疾病發生,透過新儀器的檢測功能,協助民眾提早發現隱藏風險,進而避免疾病發展至骨折、洗腎或心血管疾病等後期階段。此次骨密度檢測設備升級,除了強化骨質檢測,更將肌肉量、體脂率及內臟脂肪等全方位數據納入評估,使醫師能更全面掌握病人健康狀況。

當前熱搜:準颱風米塔、樺加沙大爆發!專家示警恐發展成中颱「非常靠近台灣」

該DXA儀器除了上述骨折風險評估與全身組成分析(測量肌肉量、脂肪率、內臟脂肪,用於肥胖、代謝症候群、肌少症等的追蹤)功能外,亦能利用ASMI(四肢骨骼肌指數)評估肌肉量,協助肌少症的早期介入判讀。另有兒童與骨科專用模組,例如青少年髖關節檢測及人工關節植入物分析,擴大應用範圍。

陳志彥主任補充,相較於以往,臨床檢測時間可由數十分鐘縮短至數分鐘,提升檢測效率及病人舒適度。儀器內建的大量數據比對系統,亦可進行趨勢追蹤,幫助醫師掌握病人變化,進而提升診斷與治療的精確度。

醫療團隊提醒,骨質疏鬆若未及時處理,易導致骨折,進而引發長期臥床、失能甚至死亡。停經後婦女、70歲以上長者、體重過輕者、缺乏運動日曬者、有家族骨折史或慢性病患者皆屬高風險族群,應定期進行骨密度篩檢以預防骨折及併發症。一般健檢或社區篩檢常見的「足跟式骨密度檢測」,儘管快速、無痛、無輻射,但其測量部位屬於足跟周圍骨骼,與臨床關鍵的「髖關節、脊椎骨密度」相關性有限,僅能提供初步骨鬆風險參考。

同時,現代人即使外觀「不胖」或身體質量指數(BMI)不高,若內臟脂肪過高、肌肉量不足,仍可能面臨「隱形肥胖」危機。此類族群常見於中年人、久坐少運動、飲食偏高糖高脂,或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者。恩主公醫院指出,內臟脂肪堆積於肝臟、胰臟、腸繫膜等器官周圍,不僅容易導致腹部突出、腰圍過粗,更與代謝症候群、糖尿病、脂肪肝及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

恩主公醫院呼籲民眾善用這些檢測資源,若有三高、肥胖、家族骨折病史,或長期缺乏運動者,應定期進行骨質密度與體組成檢測。DXA骨質密度儀提供更全面的數據,使醫師能依據個人化結果提供運動、營養與藥物治療建議,協助民眾在疾病發生前即早期預防。恩主公醫院將持續與社區合作,期許「早篩檢、早預防、早治療」能成為守護民眾健康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