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國防優先」亞洲事務主任投書《時代雜誌》,批評賴清德總統「魯莽領導人」,並在X上加碼發文「山姆大叔不會施以援手」。這段發言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國總統川普會面前格外敏感。國際情勢專家、雲科大財金系教授鄭政秉以親身經驗分析,前往以色列烏克蘭最大的心得,就是「社會韌性」的展現,當面臨突然的戰爭危險時,正規單位包括政府與軍隊常常反應不及,「這時候民間的力量就是要頂上去」。

鄭政秉在網路節目《矢板明夫Newtalk》中指出,社會韌性不只是危機後能夠恢復,「而是在危機發生的時候,當政治領袖和軍隊還在狀況外時,公民就勇敢地頂上去」。他舉例,以色列加薩走廊戰事中,公民與後備軍人奮勇守家,「那些哈瑪斯的暴徒攻擊時,就是下面的公民頂上去」,他在現場看到許多紀念碑,刻著「這個人多英勇」,反映出社會自發的守護力量。

全站首選:管仁健觀點》鄭智化回歸祖國懷抱時為何要連滾帶爬?

至於烏克蘭,鄭政秉指出,當地草根組織雖然沒有槍,但透過網路連結與汽油彈抗敵,「普丁原本以為一兩個禮拜就能結束」,但烏克蘭人民靠著民間組織撐住前線。他表示:「我去看的意義重大,第一次去會震驚,第二次去就知道那是常態。」這些經驗顯示社會韌性是民主國家的關鍵力量。

然而戰爭仍未結束。鄭政秉說,特別是大概6月以後,川普積極調停之後,看起來好像要和談,「那俄羅斯為了要爭取他的籌碼,除了增加兵力彈藥之外,尤其是每天晚上的轟炸規模,也從過去的五、六十枚增加到五百以上」。他回憶自己在現場遇到兩次大轟炸,「都是六百多枚,最後回來時出現八一八枚的組合」,烏克蘭人的心理壓力明顯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