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起盧秀燕的台中政績是什麼?說真的,答案很明確:幾乎沒有。除非你把「賣地」、「購物節」列入政績清單,否則幾年下來,真正讓城市進步向前的實質建設少之又少;反而,過去已有的公共資產與城市文化環境,卻出現明顯退步。
以台中公園為例,經過林佳龍任內整修後,湖心亭重現風采,綠地乾淨整齊,親子和市民都願意去散步。現在呢?湖裡的魚比人多,水質惡化,環境管理退步,遊憩體驗大打折扣。城市的治理能力,光從這一點就能看出落差。
台中車站也是明顯例子。林佳龍改建後,車站周邊不僅乾淨,景觀與交通也大幅改善;幾年來,車站旁成了露營聖地,空氣裡甚至飄著「人類活動特有氣味」。綠川也從清澈活水變成臭味撲鼻。公共空間,本該是城市門面,結果卻成了「聞得到政績缺席的地方」。
文化資產活化也未能倖免。國家漫畫博物館、舊台中酒廠文化園區、台中市役所……原本能提升市民生活質感與觀光價值,但盧秀燕接手後缺乏後續規劃,資源潛力未發揮,甚至出現退步。
連城市品牌活動也被拖累。台中爵士音樂節,曾是城市名片,如今在管理疏失下流於形式,市民與遊客體驗大打折扣。可見,市政核心不是活動包裝,而是長期規劃、公共資源管理與城市品質的持續提升。
對比之下,林佳龍四年翻轉中西區的建設,幾乎做了其他市長三十年的份量。盧秀燕的「政績」,不過是表面活動與招商宣傳,對城市實質改善幫助有限。公共建設老化、文化資產活化缺位、環境維護不力—這才是真實的四年成果。
台中市民應該反思:城市治理不是購物節、不是新聞宣傳,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幾年的觀察告訴我們,表面光鮮、短期包裝無法取代城市治理的本質。否則,每天聞到的,不只是空氣,而是政績缺席的味道。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