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市場進入歷史性轉折。黃金價格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白銀同步暴漲,象徵「貨幣信任」與「資產結構」的重組。不同於以往的投機行情,本輪漲勢大部分原因被直指為各國央行的實體買盤。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GC)資料,全球央行已連續三年(2022–2024)淨買入黃金逾1,000噸,創1960年代以來罕見高位。中國人民銀行自2022年底起大幅增持,土耳其、波蘭(最大黃金買家)、印度與卡達等國亦相繼跟進。今年8月各國央行再增持19公噸,反映官方需求仍強勁。BullionVault研究主管艾希(Adrian Ash)指出,連央行也難逃「害怕錯過行情」(FOMO)的心態。

當前熱搜:瞎扯特約獸醫到非洲豬瘟豬場診療!台中市政府被打臉改口感到抱歉

在這股全球購金潮中,台灣央行持有424公噸黃金,全球排名第15位,帳面市值約1.8兆元新台幣。央行總裁楊金龍近日表示:「我們不會賣黃金,若外匯存底充足,會考慮再買。」

從避險工具到信任錨定

黃金的角色正在轉變。過去它被視為通膨或戰爭時的短線避險標的,但這次金價與股市同漲,顯示其已成為體制性信任的象徵。投資者一方面押注AI與科技繁榮,另一方面則對貨幣制度不確定性提早對沖。金價漲的不只是通膨,而是「全球信任的價差」。各國以黃金重建「金融主權」,反映出美元霸權的動搖與主權信用體系的再定價。

全站首選:非洲豬溫案場廚餘稽查大漏洞 江肇國:誰相信中市府沒責任?

美國政策矛盾推升金價

美聯儲於2025年9月啟動降息,美元指數雖近日有微漲,但仍偏向走弱態勢(圖一),顯示市場對美國財政紀律與債務可持續性憂慮加深。美國聯邦赤字佔GDP比重約6%(圖二),國債利息支出突破1兆美元,又根據美國財政部截至10月21日數字顯示,聯邦政府債務總額首次突破38兆美元、創歷史新高,凸顯財政赤字與舉債動能的加速。

當貨幣與財政政策互相掣肘,美元資產信任下降,黃金自然成為「體制風險的對沖標的」。

黃金不生息 卻是主權金融防火牆

歷史顯示,黃金長期牛市常出現在「實質利率為負、貨幣信用受質疑」的時期。當前全球通膨仍高於名義利率,政府債務與能源轉型成本上升,構成金價的結構性支撐。更深層的推力來自制度信任的轉移,從美國凍結俄羅斯外匯儲備的事件,促使各國尋求「去政治化」的資產保障。《亞洲時報》寫道:在美國及其盟國凍結俄羅斯外匯儲備後,包括中國、印度、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等國央行始將外匯儲備轉向黃金,而不是國債。美國分析家大衛·戈德曼更直指,凍結俄羅斯在西方的資產嚴重損害美國的利益,因為此舉削弱世界對美元儲備體系主要資產-美國國債的信心。

黃金雖不生息,卻永不違約,正成為主權金融的「防火牆」。

信任重建下的黃金新時代

黃金突破4,000美元,不僅是價格現象,更是全球金融秩序重塑的結果。各國央行透過黃金儲備重新定義「信用」與「安全」。對台灣而言,如何在維持外匯穩定的同時,建立兼顧主權防禦與長期信任的黃金策略,將是關鍵課題。

在AI浪潮、通膨陰影與貨幣懷疑交織的時代,黃金不再只是歷史的遺物,而正成為新金融時代的制度基石。

※Newtalk提醒您:
#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有賺有賠,投資前應檢視自身能力,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圖一美聯儲於2025年9月啟動降息,美元指數雖近日有微漲,但仍偏向走弱態勢。   圖: 擷取自財經M平方(macromicro.me)

圖二美國聯邦赤字佔GDP比重約6%。   圖: 擷取自財經M平方(macromicro.me)